|
中生代“飛行競賽”生態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古所楊定華繪制)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通過對中生代古蟬的形態特徵進行系統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約1.5億年前古蟬通過新老類群的演替,實現了飛行能力的顯著提升。
這一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古所學者領銜的國際古生物團隊完成,向公眾生動展示出一場在遠古天空悄然開展的“飛行競賽”。
蟬俗稱知了。在距今約2.6億至1億年前,古蟬總科是具有代表性的樹栖昆蟲。它們在這一時期非常繁盛,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並且與現代蟬類也有密切的親緣關係,是研究昆蟲飛行能力演化的理想對象。
此次,研究團隊建立了古蟬的綜合形態特徵數據庫,系統重建了古蟬的宏演化歷史。研究團隊發現,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古蟬類群經歷了一次顯著的演替事件。早期古蟬具有近似橢圓形的前翅、較大的後翅和較小的中胸,而晚期古蟬則演化出近似三角形的前翅、較小的後翅和較大的中胸。這種形態變化使晚期古蟬的飛行能力顯著提升。
“我們發現,晚期古蟬的翅載荷提高了92%,飛行速度提升了39%,飛行肌肉占比提高了19%,顯示出飛行靈活度和效率均有顯著提高。”研究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古所博士許春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