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往版納》是在木偶劇《大象來了》的基礎上創作而成。該劇以西雙版納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巧妙融合了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風土人情,通過9個篇章講述大象家族的動人故事,生動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舞台上,15頭“大象”按1∶1的比例復原,最大的高2.5米、長2.8米。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大象”完成了奔跑、單腿跪、揚鼻、臥睡等動作。該劇導演石學海說,為了更好地呈現“大象”,創作人員8次前往製作工廠,商討製作材料、木偶結構和操作方法等,最終成功解決了重量、視野、通氣問題,讓“大象”在舞台上行動自如、撒歡奔跑。
“當下,創作者紛紛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中,尋找舞台藝術的現代感。我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傳統的手工木偶中完成創意轉換,不斷推動木偶藝術的傳承創新。”趙永莊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在教育、文旅方面做提升,在內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斷創作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木偶劇。”
陝西皮影戲華陰老腔原汁原味展現傳統特色
生絹作戲台 雙手演故事
“賣雜貨嘞!賣雜貨嘞!”伴著叫賣聲,賣貨郎成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
在第七屆北京影偶藝術周中,陝西華陰老腔張喜民班社在北京菊隱劇場上演了《經典老腔皮影折子戲》。這是從華陰市雙泉村走出的黃土地原生態藝術,用陝西方言表演,展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傳統韵味。
張喜民班社演出的皮影戲劇目是《賣雜貨》和《張飛戰典韋》,劇目組合一文一武,風格迥異:《賣雜貨》以幽默逗趣的方式講述了一段書生與小姐的愛情故事,而《張飛戰典韋》則展現了兩位古代猛將激烈的戰鬥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