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生態學原理,當地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彎曲形態的同時,生態修復工程摒棄以往生硬的水泥護岸護坡方式,改用鬆木樁護腳、叠石護腳叠加植物措施護坡等方式,共修復受損岸線21處,修復生態碼頭20座,還在岸坡布設了5000米的生態步道,為市民提供休閑空間。
“‘自然城市’,顧名思義,不是只要‘自然’,還有‘城市’,是在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保障人的生活發展。”廣西植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李先琨說。
從水面到水邊,濕地保護也尤為重要。作為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漓江之腎”的桂林會仙濕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在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門口,記者遇到了第三次來桂林的遊客劉兆雷,這是他第一次來濕地。“每一次來桂林都會被這裡的山水折服,濕地更是讓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劉兆雷說。
儘管已入秋,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仍是一片生機盎然,植被鋪滿濕地,水面如鏡,綠意葱蘢。
桂林市臨桂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秦金福指著遠處的灘塗說:“以前這裡大量的濕地被圍墾為魚塘、農田、果園和旱地,現在全‘長’回來了。”
截至目前,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已完成河道清淤約14萬立方米,穩定了濕地的生態系統和功能,逐漸增加了物種的豐富性,濕地公園鳥類增至173種、植物增至328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