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天的法國而言,要想實現戰略自主、發揮大國之間的平衡作用,凸顯和鞏固它的大國地位,就需要中國這一極,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導致失去俄羅斯之後。法國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對美國說不,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對手中國的實力。就如同冷戰時憑借蘇聯的力量,法國才能一再對美國唱反調,迫使美國讓步,從而在各方謀取最大國家利益。
另一方面,法國電動車全方位落後於中國,在其政策制定者眼中,需要關稅進行保護。再加上法國汽車國外生產主要在摩洛哥,從摩洛哥出口到歐洲的汽車遠遠超過中國對歐出口。關稅戰法國不但長遠贏得發展自身的時間,當下的經濟不但沒有損失,相反來自中國的汽車進口少了,就意味著法國在摩洛哥生產的汽車可以占領歐洲更大的市場空間。
所以法國可以一方面在電動車關稅上不顧及中國的立場和可能的反擊,另一方面所加關稅也遠低於美國的100%。法國和歐洲也借此表白它所謂的“目的是保護歐洲汽車工業免受不公平行為的侵害”,而不是和美國一樣要打死中國電動車行業。而且正如法國媒體所評論,即使加征100%關稅,中國的電動車仍然有競爭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認為中國不會因為關稅而放棄它,也不會進行大規模的報復以傷害中法中歐關係。通過這場博弈,法國不僅經濟上有收穫,更以歐洲利益的捍衛者自居從而凸顯在歐盟的大國地位,也能對美國產生外交效應。
所以毫不奇怪,中國的回應和對美國也有很大不同。2017年美國對華開打貿易戰時,雙方都是第一時間進行關稅報復。根本沒有外交磋商和談判。而是打到一定程度之後雙方才開始坐下來。但電動車關稅,中國主要依靠的是國際法和外交手段。特別是外交手段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12國棄權、5國反對,衹有10國贊成的結果,使得法國的勝利顯得缺乏正當性。
至於德國,由於它只是一個不完全的大國,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憑借外交和軍事,而主要是經濟。對於這種特殊的國家而言,經濟就是最高戰略利益,經貿也由此變成中德之間的壓艙石。目前德國的經濟支柱行業汽車在中國有大量投資,並向歐洲出口,現在也面臨同樣的關稅。中法中德貿易額也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2023年中德貿易總額達2531億歐元,占德國外貿總額約8.7%;中法貿易額僅789億歐元,占法國外貿總額略超4%。在美國搞“小院高墻”、歐洲搞“去風險”的大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計約73億歐元,超過2023年全年的65億歐元。過去五年來,德國投資一直占歐盟27國對華投資的50%以上。汽車是德國經濟的戰略支柱行業,30%以上的銷售都在中國,平治甚至達到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