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羅祥喜: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內在動力強勁
http://www.CRNTT.com   2024-11-11 00:42:06


中國評論通訊社羅祥喜發言
 
  渡過“黑水溝”到了台灣的客家先人,依然保留了大陸“原鄉”客家人的許多基本文化特質,包括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團結互助、念祖思親愛鄉土、崇文重教,等等。有調查發現,台灣客家人的客家認同相當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客家人都“以身為客家人為榮”。共同的血緣和文化基因,是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

  其次,客家人有較強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

  羅祥喜表示,客家先民飽受戰亂和壓迫帶來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對家園的安定,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崛起有著強烈的渴望。客家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不妥協不投降的反抗精神,不甘被奴役被凌辱的浩然正氣,百折不撓地反侵略反壓迫的頑強鬥志。這種大義凜然的民族節操,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辛亥革命的成功,抗日戰爭的勝利,都與客家人有直接間接的關係。在台灣,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到西方列強的騷擾和侵占,台灣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在護台禦敵、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中,客家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其三,客家人一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羅祥喜說,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都是積極的支持者和推動者。過去幾十年兩岸客家地區的交流互動非常多,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客家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開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中,客家籍的新聞工作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岸新聞雙向交流是由客家人開啟的:1987年李永得(高雄美濃客家人)與徐璐以台灣《自立晚報》特派記者的身份,突破當時的政治禁忌,繞道日本,首開先例前往大陸採訪,引起海內外的強烈反響與關注;1991年閩獅魚事件發生後,當時的中新社記者、今天的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和時任新華社記者范麗青首訪台灣,更加引起轟動,從此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序幕。這是我們兩岸客家人的驕傲。

  近幾年兩岸關係愈趨複雜嚴峻,兩岸交流受到很大的干擾,兩岸客家文化交流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如何在兩岸關係的逆境和低潮時期繼續推動兩岸客家文化交流,許多客家人都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反對“台獨”,支持兩岸交流,是兩岸客家人的共同主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