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據新華網報導,岩畫是人類童年的語言。距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很近的賀蘭山岩畫,幾乎涵蓋了世界岩畫的所有內容。
與洞穴岩畫不同,賀蘭山岩畫完全裸露在自然環境中,若不進行干預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完全消失。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科技手段延緩它的消失速度,讓更多子孫後代還能看到這份寶貴遺產。”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副主任張建國11月5日告訴記者。
“一邊做著實驗,一邊仔細觀察”
深秋時節,橫亘在銀川平原西北的賀蘭山,顯得愈加巍峨壯美。驅車進入山脈腹地,在賀蘭口溝口內外1000米範圍的崖壁和溝口外的洪積扇坡地上,便可尋見岩畫芳蹤。
賀蘭山一帶,在距今一萬至三千年間,一直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盤踞之地。他們向往美好,用各種崇拜堅定信念,所以就有了在崖壁上記錄生活以及思想的行為。
在這些岩畫圖像中,有的人面長著犄角,有的身體插著羽毛;有人在狩獵、祭祀,有人在爭戰、舞蹈。還有奔跑的鹿、搖尾巴的狗、雙角枝枝杈杈的岩羊……大到日月宇宙,小到動物足蹄,皆以寥寥數筆勾勒得栩栩如生。
人面、人體、動物、植物、符號,五大類型共計6000多幅的賀蘭山岩畫,從遠古走來,靜靜伫立,向世人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然而,這些先民用石器、金屬器或礦物質顔料製作在岩石上的圖案,因年代久遠,正面臨著風蝕、雨蝕、自然剝落、苔蘚侵蝕、鹽碱侵蝕等物理及化學病害。
“石皮一旦剝落,岩畫就沒有了。你看那幅人面像的右側,圖案已經脫落。”張建國的話語中透露出惋惜之情。
工作人員還發現,賀蘭山岩畫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空鼓、裂隙等問題。在石皮裂縫處進行灌漿、加固,是搶救性保護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使用何種材料,則難住了大家。2012年,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啟動實施了岩畫石質文物搶救性保護項目,著力解決新材料的研發難題。
張建國回憶道:“項目進行了5年,我們一邊做著實驗,一邊仔細觀察,最後確定採用環氧樹脂材料。”
近些年,寧夏在賀蘭山岩畫本體風化等病害的治理上從未停歇。通過採用灌漿、封護、清洗、加固等一系列措施,20餘處情況較為嚴重的岩畫得到搶救性保護。
此外,每年7月到9月,賀蘭山地區山洪多發,岩畫面臨被撞擊和破壞的威脅。為此,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提前實施防洪、加固工程,保證岩畫與周邊環境保護同步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