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無論長片還是短劇,事實上都對應著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觀眾觀賞需求的變化。前者適合全情投入、帶有儀式感的觀看方式,讓放映廳的觀眾共同體驗此情此景,獲得情感共振。後者適合日常、碎片化的“伴隨”式觀看方式,讓觀眾在地鐵上、餐桌旁等生活場景中隨時投身到劇情中,高效利用空閑時間。這兩種媒介經驗恰好形成了一種共生互補關係,使人們獲得更豐富多樣的觀賞體驗。
隨技術發展,電影和劇集不斷借鑒、融合彼此的表現手法
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影視生產與接收的傳統方式。在生產端,從高清攝影技術、虛擬製作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雲計算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極大地提升了影像表達的質量和空間;在接收端,超高清視頻技術、沉浸式音頻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時互動技術等也在不斷地給觀眾帶來視聽衝擊。兩者交互賦予了影像更強大的表現力,使歷史的可以重現,現實的可以升華,想象的可以表現,具象的可以深描。
於電影而言,近年來不同類型創作均有亮眼表現,如神話電影中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科幻電影中的《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軍事電影中的《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動畫電影中的《長安三萬裡》,諜戰電影中的《解密》等。在傳統意義的大片基礎上,這些作品進一步體現出技術塑造的強大視聽效果。比如,《解密》利用IMAX攝影超大畫幅、高分辨率的特點,將影片中的關鍵場景如紅色沙灘上的對決、夕陽下的夢境等展現得氣勢磅礴而又細膩入微,還採用高幀率拍攝技術,打破傳統電影的“夢幻感”,使密碼破譯過程中的緊張對決、夢境中的激烈交鋒等高難度動作場面更為流暢逼真,極大提升了動作戲份的觀賞性。這些技術將影片的視聽效果提升至全新高度,讓觀眾在作品營造的極致景觀中,享受極致的觀影體驗。
再來看劇集,很多作品不滿足於單純故事好看的訴求,開始追求影像好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1世紀初,使用膠片的電影攝影機和使用磁帶的電視攝影機,大體界定了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的影像形態區別。而到了今天,數字攝影機全面普及,數字剪輯、數字特效也成為影視製作的通用手段。很多原本衹有電影才能實現的影像效果,如今劇集創作也可以表現出來了。如此一來,具備電影感,在故事和影像兩方面都很吸引人的劇集作品不斷湧現。比如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夢華錄》,通過精彩的故事講述和細膩的影像呈現,讓人們領略大唐的恢宏氣象或宋代的市井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