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導,進入11月,張掖制種玉米采收、晾曬、脫粒、收儲基本完成。沉甸甸、金燦燦的玉米種子裝滿倉庫,靜待來年春暖。
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肅省張掖市,自然禀賦優越:光照充足,冰雪融水匯成的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城而過,水源豐沛。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南依祁連山脈,形成天然疫病隔離帶。“天幫忙”加上“人努力”,經過幾十年發展,張掖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玉米制種不僅關係當地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更關係國家種業振興、糧食安全。張掖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代國銀告訴記者,近些年,伴隨產業蓬勃發展,也出現了不少“成長的煩惱”。從監督檢查情況看,種子生產服務費管理混亂,亂收費亂攤派,鎮村幹部違規接受企業吃請、收受紅包禮金等問題較突出,嚴重擾亂產業發展秩序。
“種子生產服務費是制種企業向鎮村兩級支付的費用。早期由於管理不規範,部分企業直接將這筆錢打到村幹部個人賬戶,導致截留、挪用等亂象叢生。”代國銀介紹。而亂收費亂攤派主要表現為制種鎮村以“贊助費”及各種紀念活動為名,向企業額外收費,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維修開支。個別幹部甚至假借集體名義向企業借款,為個人謀取私利。
本地制種基地有限,優質基地更是稀缺資源。一些企業為了爭奪更優質、更集中的基地,私下與村幹部拉關係、套近乎,請吃請喝送錢送禮現象時有發生。少數鎮村在選擇種子公司時,考慮的不是哪家資質好、實力強,而是看“誰給的好處多”,導致出現惡性競爭、撬搶基地、拖欠群眾制種款等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自2022年起,張掖市紀委監委連續三年將玉米制種領域腐敗問題納入專項監督範圍,與巡察、審計等單位聯動,起底問題線索,推動農業農村局等職能部門全面摸排整改,完善制度規範,以制度管根本、管長遠。
“違規收費、權錢交易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於過去基地配置權力架構不科學,缺乏有效監管。”代國銀告訴記者,以往各村社自行決定基地配置,鄉鎮負責指導監督,這種模式廉潔風險較大。此外,制種基地碎片化分布也制約了種子生產機械化進程,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在監督推動下,張掖市出台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辦法,基地配置決定權由市里統籌,各縣區具體落實,根據種子企業動態評級情況實行市場化配置,促進優勢企業與優質制種基地強強聯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