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作品連接中西文化
一般來說,西方人的文學作品,喜歡強調的是時間感,而殘雪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她更願意呈現純粹的身體功能的感受。這意味著,她將與身體相連的大地,將日常生活當作最為本質的事物進行描述。這也是她認為自己的作品雖然受西方讀者推崇,卻與西方文學作品存在根本區別,“我並不會事先謀劃什麼,而是‘自動寫作’,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西方作者能寫出我這樣的作品,而這要歸功於中國文化本身,對於空間的強調部分。”
於是,在殘雪的文學世界,其靈感來源未必就是驚心動魄的現實事件,大自然也可以成為其汲取靈感的來源,或者乾脆讓大自然在敘事中扮演“反抗者的角色”,究其原因,是因為大自然在其文學作品中是一種“物質性意象”,“若按照我的哲學觀,物質代表著反抗和創新。我的故事中彌漫著不屈的自然的意志,在醞釀一場又一場的‘起義’,而這種‘大自然的意識’,也是‘自我意識’的崛起。”
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評價殘雪為“中國的卡夫卡”,且一直以來,其文學作品也獲得了外國出版社的頻頻青睞,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殘雪評價自己的作品是中西方文化、也是實踐文化與思辨文化結合的產物。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為連接中西文化之橋梁,“中西文化可以成為一種對照關係,而通過西方文學這面鏡子去照射我們的文化,才能從根源上發現我們傳統文化的優越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