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碩鳴與福建訪問團成員走訪兩岸農業合作點、品茗金線蓮(中評社 束沐攝) |
第一站來到閩江學院,這裡是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任內時擔任過六年校長的大學。1990年8月,習近平從閩東的寧德地委書記調任省會城市福州市委書記。前任書記袁啟彤在交接時說,福州市委書記還掛名閩江大學校長。習近平當即表示,不做掛名校長,要做實事。此後任內每年他都要去閩江大學,解決實際問題,1994年還去了二次。
閩江學院為我們播放了1996年習近平離任福州市委書記要去擔任福建省長前,學校召開歡送座談會的片斷。習近平講話時指出,這不叫歡送會,歡送了我就不來了,應該是工作會。印象深刻的是他講的兩句話,他說,要多談問題,問題解決了才有發展。另一句是:發展什麼是看社會需要。一般人的生存法則是看結果,大智若愚永遠是看問題,因為解決了問題才會有好的結果。“社會需要”是肯定市場的作用,這是獲得成果的方向。當年習近平的工作邏輯是抓要害。這兩句話直到現在都很實在、接地氣。
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正是為對峙的兩岸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是兩岸的社會需要。當然其中也借鏡香港的經驗和教訓。香港是先回歸卻忽略了融入,現在要補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台灣雖未統一,適時布局融合,尤其用心融合,做的是人心工程。融合做好了,統一水到渠成。
到訪福建前不久,福建省發佈了第三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共有4個方面17條,讓台灣同胞在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條條便民措施做的就是“人心”。
福建與台灣一海之隔,閩南文化一以貫之,兩地語言文化相通,習俗習慣相似。過去在台灣寶島上看到的是眾多的福建文化元素,在福建看到了更多與台灣的相似之處。台灣有成功路,福州也有成功路;福建的南坑如台灣的古坑,咖啡的味道也差不多;台灣有南靖車站取名之福建的南靖縣,等等相似一脈相承。這為兩地融合提供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