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第一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05 15:24:31  



  江主席在慶典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民心振奮對香港前途滿懷信心

  上午10時整,會展中心新翼3號大廳裏,軍樂團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大會在這裏舉行。當會議司儀宣佈慶典大會開始,恭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致詞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幾千雙眼睛投向江澤民主席。

  江澤民主席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我國最高領導人在香港面對600多萬香港同胞,面對全世界關注香港回歸祖國的人們,發表重要講話。江主席在講話中闡述了我國政府對香港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重申實施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長期不變的原則。他強調,堅持這些方針政策,于香港有益,于全國有益,于世界有益,因而是沒有任何理由去改變的。重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這是一項長期的基本方針。中央政府將全面支持特區政府工作……

  江主席的講話贏得全場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與會的嘉賓心潮起伏,坐在第五區的全國政協委員、推委會委員蔡德河先生說:“江主席的話,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愛國、愛港的香港同胞的信任。由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名的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很快獲得國務院的任命。中央貫徹‘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決心和誠意,任何不抱偏見的人是都可以感受到的。”

  隨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穩步走上講臺,打開了講稿,主題是:追求卓越,共用繁榮。講話對香港回歸後的發展作了詳盡的闡述,他說:“國家已經將高度自治的權力交給了我們,也在全力支持我們。在歷史上,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管理香港,自己創造香港的未來……”

  他的話,顯示了600多萬港人第一次主宰自己命運,大步走向未來的膽識和魄力。

  他的話,對香港回歸祖國後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緊接著進行土地基金移交儀式。錢其琛副總理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把1700億港元土地基金證書交到董建華手上。會場上頓時活躍起來,掌聲雷鳴。土地基金的設立和運作,切實體現了中央人民政府對港人的關懷。早在1984年7月31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時說,要防止在過渡時期把香港的土地賣光,用於行政開支,把負擔轉嫁給未來的特區政府,並明確表示,中方非常關注13年過渡時期的批地和地價收入的使用問題。如今,巨額的土地基金交給特區政府,在場的外國貴賓讚歎:中國政府在財政上如此關心一個地方政府,是罕見的。

  31個省區市致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圖像,在主席臺兩側的大型電視螢幕上,逐一介紹和展示。這些慶祝香港回歸的賀禮,表達了祖國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北京的“普天同慶”大型景泰藍瓶,廣東的大型玉雕“一帆風順”、廣西的大型木雕“同心橋”,內蒙古的雞血石雕“駿馬奔騰向未來”……件件巧奪天工,吉祥喜慶。

  怒放的鮮花,怒放的心花,沸騰的熱血,奔湧的豪情,這一切都充分體現在文藝匯演之中。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而精心創作的大型管弦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是由旅美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享譽世界樂壇的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著名歌手張學友合作的一曲謳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巨作。古樸而深沉的編鐘,將觀眾帶入5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悠遠而低回的大提琴聲,述說著中國人對宇宙獨特的詮釋,稚嫩而清純的童聲合唱,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憧憬和希望。整個演出氣勢磅礴,韻味醇厚,激起了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不少老香港眼中噙著淚花。

  當江澤民與董建華一同走上舞臺,展開一幅書法卷軸時,慶典活動達到高潮,卷上書寫著“香港明天更好”6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這是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書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份禮物,也表達了全國人民的美好祝願。

  接著,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區政府贈送的禮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大型雕塑,在會展中心新翼的海邊揭幕。該雕塑高6米,重70噸,用青銅鑄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長。

  工商旅遊科技找准新起點

  ———抓住大好機遇發展自己

  今天,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的香港,依然是一派繁忙:世界最大的貨櫃碼頭葵湧,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巨輪;啟德機場上一架機身繪有香港建築和“家”字樣的“香港精神號”飛機,正沿著伸向九龍灣的跑道,騰空而起……

  市區內,駛過貫通港島東西的有軌電車,發出那幾十年不變的“叮噹”聲;開往機場的通天巴士,呼嘯而過;連接港九的三條海底隧道,車流滾滾;中環天星碼頭,那運行了百年的渡海小輪,正鳴笛駛往尖沙咀。

  彌敦道上,北角街頭,各商業區依然一派欣欣向榮。不論是零售百貨店還是茶樓酒家,並沒有因為昨夜的狂歡而推遲開市。在裝修工程尚未完成的紅火車站,記者看到一批批準備北上的旅客。中旅社的一位導遊告訴我們,香港連續5天假日,各旅行社紛紛推出了旅遊熱線。

  抓住機會發展自己,永不言倦,勇於搏擊,香港人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激發出強勁的活力,創造了十多項全球第一。

  香港回歸後,經濟持續發展的機遇更多、更大。在此間發行港幣,占市面港幣流通量比例較大的老牌英資銀行滙豐,不久前已經明言,“九七”後香港業務仍是該行在亞洲地區業務的“旗艦”;美資、日資銀行也加強了對本地和臨近地區市場的開拓。

  下午4時,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成立慶祝酒會,記者在4800余名嘉賓中找到了香港資深金融專家邵友保先生,他說,“香港回歸後,仍然是世界最開放的自由港之一,其金融制度不變,稅收制度不變,自由港的全部自由政策不變,這就保證了香港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幾大中心地位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下午5時,港島香格里拉酒店,香港善美集團主席丁謂與日本雅佳、美國信孚銀行簽署一項協議,發行2億美元的雅佳可換股債券。這是香港特區成立後,香港資本市場簽署的第一個大項目。

  提升香港經濟的競爭力,應對國際競爭的挑戰,特區政府和工商界都在運籌帷幄,提出了香港發展的各種預案:

  工業界提出,重振製造業,他們已開始探討在深港交界處開闢新的工業區;

  科技界提出,結合內地科研優勢,共闖國際市場。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唐英年一貫主張在香港發展高科技產業。他警示人們,在這個領域,仍要有“緊迫感”,萬萬不可怠慢。

  行政會議召集人鐘士元表示,回歸給香港帶來新的機會,港人應緊緊抓住,迎接挑戰。“港人治港”後,香港一定可以超越現今的成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