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怎講?時間回溯到11月2日,阿木古郎草原,一場航天回收搜救演練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凌晨,場區氣溫驟降至零下20℃,頂著刺骨的寒風,閆家聞已在室外堅守了數個小時。他雙眼布滿紅色血絲,卻仍密切察看著場區周邊的天氣狀況,額頭上滲出的汗水結成亮閃閃的冰晶。
“不好!一股強度較大的雲系快速形成,很可能發生雷暴。”作出準確判斷的閆家聞,迅速報告氣象台台長,“位於場區正西、距離50公里處有一強雷達回波區正向場區移動,中心回波強度較大,對流高度9.5公里,速度14米每秒,完畢。”
“繼續密切監視,保持高密度時間掃描。”隨後,指揮部迅速採取應急預案,使得搜救飛機規避了較大風險。
“距離回收還不到一周時間,屆時能否具備回收的氣象條件?”指揮部的氣氛驟然緊張。由於著陸場區地勢廣闊,草原氣象變化莫測,雷電、暴雨、降雪隨時都可能發生,每天監測的距離要達到300多公里,每小時分析研判的數據90餘條,隨時預警的難度極大。
“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標準。”為了確保觀測數據及時高效,閆家聞把宿舍搬到了設備車上,在不足6平方米空間的工作車裡,邊推導、邊演算,平均每天休息五六個小時,對場區周圍6個觀測站30多年的歷史資料,16項氣象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只為確保飛船返回當天觀測數據準確無誤。
“觀天測雨把天脈,精探細查護神舟。”2009年從蘭州資源環境技術學院畢業的閆家聞,選擇攜筆從戎,來到某著陸場站氣象台。
2013年6月下旬,正值神舟十號任務回收前一天,天空響起陣陣雷聲,測雨雷達操作手報告,正在掃描中的雷達突然沒有了回波顯示。這關係到即將開始的飛船回收任務能否按計劃進行。閆家聞臨危受命,迅速趕赴陣地排除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