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大型運輸機相比,歷時半個世紀直到此時才面世的國產大飛機無疑是個後來者,但是在著名軍事專家、《艦船知識》主編宋曉軍看來,這一點恰恰是其優勢所在。他指出,運-20研製成功較晚,可以應用更新技術,具很強的後發優勢。目前,運-20首秀後正處於加速和定型階段,一些新出現的技術還有望繼續應用上去,使其更為完善。
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發展
中國大飛機計劃一直以來都引人注目。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甚至更早,外國軍事專家和相關刊物就在猜測運-20相關性能指標,而它亮相以來更是牽動著世界的神經。日本NHK電視台解讀“運-20”首飛時稱,中國正在不斷加強軍事物資的運輸能力,今後欲借助大型運輸機進一步確保和擴大海洋權益。《印度時報》認為運-20顯示了中國正在利用本土技術加強軍事實力,震懾了覬覦中國領土的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在眾多聲音中,有一種關於運-20抄襲美國C-17的論調。對此,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認為純屬無稽之談。他說,一方面,我國大飛機研製起步很早,有自己的技術積累,甚至並不比美國落後,只是後來沒有量產而走上了進口的路子。另一方面,“自行研製和設計”在全球化時代絕不意味著任何零件都自己生產,而是在通信、電子、通訊、導航、自動控制等核心部件自己生產的前提下,通過全球採購然後按照自己的設計自行組裝。實際上,美國F-35隱形戰鬥機就是這樣進行全球配套生產組裝的。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運-20首秀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等信息,我國相關部門主動及時對外界進行了披露,不僅表現了軍事透明度誠意,而且展現了我國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信念和強大能力。
鏈接
大型運輸機和運-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