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核反應堆,楊璽誓言:“就是拼了命也要攻下這座核技術堡壘!”
然而,第一堂課就給官兵們來了個下馬威。教員把深奧的“核裂變”理論知識反覆講了好幾遍,官兵們就是聽不懂。教員講得一身汗,官兵們急得一身汗。
當官兵們終於掌握“核裂變”及其蘊涵的能量和原理時,一種神聖的使命,就像打擊原子的中子,激活了他們自身的“裂變”。
在楊璽的帶領下,官兵們向核技術發起衝鋒。一年之內,36名官兵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一年之內,36名官兵每人記了16本專業筆記;一年之內,36名官兵人均掉了10公斤肉;一年之內,36名官兵“裂變”成操縱核動力的能手。
36名種子選手,隨後進行了第二次“裂變”,他們帶出了100多名核潛艇艇員,成功配合科研廠所,完成我國首艘核潛艇核反應堆艇上啟堆運行調試和試航任務。
“裂變”在繼續。我國核潛艇需進行最大自給力長航試驗。
1985年11月,楊璽作為指揮員,率某核潛艇離開母港,開始“水下長征”。
“水下長征”毫無浪漫色彩可言。艇內沒有白天黑夜,艇員們只能憑著掛在各崗位上的那塊銅盤掛鐘判定是夜間還是白天。到後期,有的艇員渾身乏力,吃不下,睡不著。儘管這樣,在楊璽的帶領下,艇員意志不垮,一上崗就精神十足。50天,60天,70天……
到第70天時,已經超過了某國核潛艇67天的紀錄。是返航,還是繼續長航?艇員們一致請求繼續長航,楊璽更是態度堅決:挑戰極限,更好地檢驗我國核潛艇性能,磨煉官兵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