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對陸基機動型彈道導彈構成威脅
俄羅斯陸基部署的1050枚核彈頭中,近20%由機動型彈道導彈攜帶。陸基機動型導彈發射裝置生存能力強,機動性好,難以探測、跟蹤和摧毀。例如,伊拉克戰爭中,針對“飛毛腿”導彈,美軍出動了1460架次戰鬥飛行,至戰爭結束,也未能全部摧毀。
相比2003年,現在美軍針對機動型目標的打擊能力和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有理由懷疑,戰區外部署的偵察和信息系統能否足夠精確和可靠地探測、跟蹤機動型導彈發射裝置,從而保證對其實施有效摧毀。
在過去15年裡,美國實施了“太空雷達”計劃,目的是對地球上大部分陸地區域實現不間斷地探測和跟蹤。衛星雷達是在遠距離上探測和跟蹤機動型導彈發射裝置的最有效手段,但為了保證定位精度和覆蓋區域,需要部署的衛星數量巨大。
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稱,“太空雷達”計劃取得了可喜進展,對於機動型目標,美軍已從“偶爾發現”達到“相對可靠地發現”。但同年,“太空雷達”計劃被中止,考慮到國防預算緊縮,短期內不太可能重啟,美國也無類似計劃。
在可預見的將來,美軍將主要依靠衛星和無人飛行器對陸基機動型導彈發射裝置實施探測和跟蹤,但對於俄羅斯這樣領土如此遼闊的國家,幾乎無效。
“全球快速打擊”計劃進展不順利
目前,“全球快速打擊”計劃整體進展不順利。儘管美國國會總體上對該計劃持“支持”態度,但對計劃框架內的多個具體項目,卻又是區別對待。
“高超音速飛行器-2(HTV-2)”在經過兩次飛行測試失敗後,項目撥款一度中止,之後又降低了對它的技戰術要求。
2008財年國防預算中,首次撥款1億美元用於“三叉戟Ⅱ D-5”潛射彈道的常規彈頭改裝計劃。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整套系統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能成熟。但幾年之後,計劃撥款又被國會中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