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耕地其實還在減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0:18:34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式發布。耕地調查數多了,耕地保護是否可以鬆口氣?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會不會鬆動?18億畝耕地紅線是否還要堅守?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土地利用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鳳榮進行了解讀。

  增加2億畝怎麼看?

  只是賬面數據的變化,不代表我國耕地面積增加了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20.31億畝,比原來掌握的數據多出2億畝。對此,張鳳榮指出,公眾千萬不要以為我國耕地面積增加了,這2億畝只是賬面數據的變化。事實上,這些年由於建設占用、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和自然災害損毀,儘管各地都在實行占補平衡政策,但耕地實際面積是不斷減少的。

  張鳳榮表示,這2億畝的變化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於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精度的提高;二是第一次調查時出於少交農業稅的目的,許多地方上報調查數據時有瞞報耕地面積的現象;三是由於糧食需求加大,價格提升,農民自主開荒。事實上,目前年產的6億噸糧食就是在這20.31億畝耕地上生產出來的,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緊平衡形勢並沒有改變。因此,不但要堅守“耕地紅線”的底線思維,更重要的是確保現有耕地面積的基本穩定。

  “耕地紅線”會放鬆嗎?

  事關糧食安全,必須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這個國家戰略不動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連增”,2013年達到6億多噸。張鳳榮指出,這6億多噸糧食就是在實有的20.31億畝耕地上,通過栽培高產品種,高肥大水等綜合增產技術生產出來的。在現有農業生產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耕地數據賬面上的變化,不可能導致糧食產能的真正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