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在首相安倍晉三強烈的意向下,為解禁集體自衛權進行內閣會議決定的手續進展加速並迎來了最終階段。但是,真到了“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時候,將被派往戰地的自衛隊,以及要把他們送出去的我們,真的做好了準備嗎?《朝日新聞》日前採訪了前陸上自衛隊陸將、前柬埔寨維和設施大隊長渡邊隆,以下為採訪整理。
自衛隊以“專守防衛”為宗旨,多年來為了守衛國家而制定戰略、開發裝備、鍛煉隊員,好不容易才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集團。就我服役過30多年的陸上自衛隊而言,應對敵人的上陸侵犯,也就是從外部攻擊下保護國土,這才是基本任務。裝備、編制、訓練、全體的系統都是以這一任務為前提的。
即使突然被告知“集體自衛權解禁了”,要部隊從第二天就“上戰場”基本也是不可能的。至於在遠離日本的土地上,(自衛隊)是否具備依據行使集體自衛權開展作戰行動的態勢,我個人認為暫時還很困難。
1992年我率領自衛隊第一支維和部隊去了柬埔寨。當時,沒有一名隊員是想在國外進行活動而進入陸上自衛隊的。對於宣誓“守衛我國的和平和獨立”而進入自衛隊服役的隊員,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沒聽說過(海外活動的事)喲”。
儘管如此,在制度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PKO)是自願報名的。“絕對不想去”的隊員也有不去的自由。但是,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只要是依照自衛權展開的行動,依據自衛隊法下達的防衛行動命令,即使是在日本領土外的行動也不能拒絕。部隊隊長以下的所有組織成員都要按照命令行動,這是軍事組織的基礎模式。
如果我還穿著自衛隊的制服,作為一名指揮官,我該如何向隊員們解釋集體自衛權呢。我想應該會為這個問題煩惱到晚上失眠。儘管如此,自衛隊軍官只要接到命令就會行動。對於預料到的事態,會拿著配給的裝備、按照現有的編制和人員配備用盡全力去完成眼前任務。這是自衛隊軍官的命運,也是基本的姿態。就算說是“必要最小限度”,一旦進入交戰狀態,在戰場上我們也會將現有力量發揮到最大。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應戰上是沒有區別的。
即使是現在,PKO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在1990年代初,將自衛隊派到海外,是受到強烈反對的,經歷了3次國會審議後才最終成立。包括如何確定使用武器的基準,是否應該派遣其他組織代替自衛隊等,唇槍舌戰地探討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也見證了討論的過程,是經過大量討論後決定的,因此我們也認為這是基於民主主義的規則發起的行動。
但非常遺憾的是,此次有關集體自衛權的國會議論過程實在是不透明。對於到時候要衝鋒陷陣的自衛隊隊員來說,那是讓人內心不安的原因之一不是嗎?
(消息來源:《朝日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