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日媒:中國核武庫規模力量有限 純屬防禦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9:52:13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環球軍事報道,日本《外交學者》10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核戰略會變嗎? 自1964年以來,中國公布的核政策一直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北京常重申,其核武器純粹是防禦性的,局限於防止針對中國的任何形式的核敲詐或核打擊,只在遭受核打擊後反擊時才會使用核武器。中國核武庫有限的規模和力量證明了這項政策。

  北京對核武發展保持著最高克制,其核武庫規模保持在僅供自衛所需的最低水平,戰備水平很低。中國核武庫的有限力量,特別在冷戰時期,證實了這點。1990年中國僅有約200枚核彈頭,英國約350枚、法國550枚,超級大國多達2萬多枚。而在這200枚核彈頭中,只有少數能打到美國本土,其餘的只能用於地區威懾。北京通常被視為在採取一種“最小威懾戰略”,即依賴進行反擊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由於中國的核武能力有限,核反擊將主要針對侵略者的城市。

  不過,雖然中國核武的數量和能力有限,卻一直在緩慢而穩步提升其核武庫的規模和實力。中國對核武庫的現代化,側重於確保二次打擊的生存、可靠和殺傷力。比如增加數量、發展固體燃料導彈、潛射導彈等。此外,中國還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包括提高導彈精度等。所以,中國如今已部署了日益現代化和強大的核力量。

  部署潛射彈道導彈未必帶來中國戰備水平的提高。但固體燃料導彈會大大提高第二炮兵的反應速度。這令中國在面臨核打擊時能採取預警反擊。 

  新獲得的能力有些可能促成未來中國核選項的增多,並令其最小核威懾戰略更加靈活,拓寬可控制風險的目標範圍,從而能針對高價值資產或軍隊集中地。這未必導致北京採取一種“核作戰戰略”,但能讓中國靈活選擇懲罰目標,使第二次打擊更具靈活性、適應性和適度性。 

  總之,中國核政策雖始終未變,但北京的核武庫演進拓寬了其戰略選項。這種核武現代化可能仍處於嚴格的最小威懾戰略框架內,但北京也可能發生向更靈活使用核武器的根本轉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