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16日,北京,“布鞋院士”李小文追悼會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追悼會結束,李小文的女兒抱著遺像走向焚燒處。 |
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近些年來,關於中國有無大師的爭論此起彼伏。偏激者認為,當代中國自陳寅恪、傅斯年之後再無大師;略溫和者認為,錢學森2009年病逝之後,中國大師已死。持類似論調者堅稱,缺乏培養自由的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情懷的“生態環境”,學術與政治過於親密,拜金主義、市儈主義等文化潛規則流行,種種因素造成了中國大師根絕的現狀。
美國《僑報》1月17日載文《請為大師樹立精神豐碑》,文章說,陳、傅、錢之後,中國真的再無大師?絕非如此。“布鞋院士”李小文、著名哲學史家龐樸等著名學者近日離世,不少人感嘆中國又少了幾位大師。更有媒體梳理發現,自2013年以來(截止2015年1月12日),至少有90餘位名家、大師故去,他們中有人文學者,也有自然科學家。逝去者衆,活著的大師亦不在少數。比如,研究出“東方魔稻”、幫助十幾億中國人解決生計大事的袁隆平;來美深造後毅然返華、2014年度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
究竟何為大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後人論及於此,都會提到80多年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論斷:“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看來,大師是各個領域的領軍人,也是社會發展的掌舵者,他們是造詣深厚的學者,他們也負載著傳承之重擔。今日中國不是沒有大師,更不是缺乏人才,只不過大師極少四處招搖。而大師之稱謂,不外乎生前身後名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