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解讀:五大原因令中國抗戰損失慘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25 10:25:49


圖為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一個原因,是國家認同缺失,內戰摩擦不息。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還不具備現代國家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在國家認同上,存在著重大的缺失。在抗戰爆發的時候,中國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實際的情況是,中國還處在各種勢力、包括地方軍閥等——的分裂分治的狀態下。當時的中國並不是一個政令、軍令完全統一的國家。所以我們有限的財力、軍力沒法統一調動使用。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在長時間內都處於內戰的狀態。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國共內戰的狀態。儘管中國共產黨反覆提出、一直強調“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但這樣的呼籲,真正得到國民黨政府的響應,是在“西安事變”之後。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

   “七七事變”之後,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雖然內戰不存在了,但摩擦依然存在。例如“皖南事變”,實際上就是中國內部,國民黨方面挑起的一場內部的摩擦。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所以我們在中國的抗戰史上,會看到一個詞,叫“頑固派”。內戰的摩擦不息,造成了很大的內耗。很大程度上減弱了我們“外禦其侮”能力。

   另外,這些摩擦不僅僅反映在國共雙方,即使是在國民黨內部也不少見。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抗戰的正面戰場上,參戰的部隊經常會相互顧忌,互不支援,甚至不通信息。這也是由於國家認同缺失、內戰摩擦不息,所造成的惡果。

  第二個原因,是國弱民窮,科教落後。中國當時正處於一個半殖民地的落後狀態。而我們的主要對手——日本侵略者——是世界列強、發達國家的狀態。和日本相比,中國國弱民窮、科教落後。

   這在軍事層面的影響,就是中國軍隊當時裝備的重型、較先進的武器,幾乎都不是自主研發的,而是大量依靠外援。一旦全面戰爭爆發,這種情況顯然難以長期維持。這就應了一句老話,“落後就要挨打”。抗日戰爭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我特別提出一個教育落後。其實是因為,再回看抗戰歷史時,很多軍事愛好者在做一些武器比較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引進購買的很多單件裝備,性能不弱於,甚至超過日本的裝備,但實際上能夠發揮的作用,卻相當的有限。這個地方就不能不講到,我們軍隊的素質。軍隊的素質,根基在於國民的素質,而國民的素質,來自於教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