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了個特殊例子。它的特殊太突出了,我們有點不忍與之深究。一來那會掃重大紀念日的興,何必?二來日本政府和其支持者如此想不開,我們如果在這個日子與之互掐,它不好看,我們也不好看。我們把紀念日搞得最好,就是對日本的無聲回答。如果東京很生氣,世界只會嘲笑它那副小心眼的樣子。
中國在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搞閱兵式,西方輿論有些擔心,發生些誤讀,實屬難免。當前的情況是,中西輿論磕磕碰碰,但我們對西方輿論的挑剔有了越來越多的適應力,而西方對中國走自己路嘴上話多,但心裡明白中國的選擇非外力能擋。中西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實現某種“相互包容”。
從日本方向我們感受到要與中國“對著幹”的一些衝動,當然那些衝動是否將被真的踐行尚存疑問。從歐洲方向,分歧更多是價值觀層面的,緩衝面寬,大體看不到零和的嚴峻。中美關系也存在不少可塑的希望,雙方都有明顯意願避免讓極端的預言坐實。這次圍繞閱兵發生的大國間微妙對話帶來了更多樂觀,日本的想不開并未改變這一整體局面。
中國內部圍繞閱兵的不同意見已在互聯網上得到釋放,到了閱兵的眼前,共識部分大面積呈現出來。我們盼望閱兵成功,也相信它必將成功。因為天時地利本來就有,人和也匯集得差不多了,70周年大閱兵,最後的懸念裡充滿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