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抗戰紀念向世界宣示中國大國地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4 07:26:00


11個徒步方隊接受檢閱。(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9月4日電/9月3日,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及閱兵式在海外華人的期待中隆重登場。 鐵流滾滾,軍威鼎盛。這是一次對勝利的慶祝,對和平的期許,也是一次對未來的展望。

  美國《僑報》9月3日載文《抗戰紀念向世界宣示中國大國地位》,文章說,9·3閱兵,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作為當代中國乃至當今世界的一大盛事,49個國家的領導人或其特使、代表應邀出席閱兵式,31個國家的軍隊觀摩團也蒞臨閱兵式,體現出這次紀念活動和閱兵是一次中國走向大國舞台的一次宣示。

  中國此前的歷次閱兵都是“國慶閱兵”,主旨在於紀念建國,不具有國際意義,而這次的閱兵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一次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的閱兵式。從國際角度審視此次抗戰紀念和閱兵,首先要注意其時間的選擇,在9·3紀念抗戰勝利區別於西方國家普遍將8·15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日,這個日期的選擇,表明中國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抗日戰爭勝利遠遠超越了在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國之一贏得勝利的意義。

  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9·18事變”,遠遠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球爆發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抗日戰爭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包括日本在內的全部外來侵略的延續和總結,因此,中國抗戰不止是一次戰爭的勝利,更是使中國從近代的衰落走向當代的複興的“鳳凰涅槃” 的轉折點。

  9·3這個日期的意義就在於向全世界鄭重宣示,中國的大國地位不僅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躋身於“四大盟國”,還因為中國在近代歷史上對殖民勢力進行不懈鬥爭并最終取得勝利,中國是現代國際秩序的主要締造者和積極建設者。

  作為中國的第一次具有國際意義的閱兵,在世界各國面前展示信心和力量無疑是主要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雖是“四大盟國”之一,然而中國是一個弱國,當時中國的“大國地位”是底氣不足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