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亞洲:從釣島看中日關系 警惕日本偷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10 09:03:42


 
  破 局 

  蔡鍔曾說過:“中國要圖強,必須越過日本這道坎。”中日這場鬥爭是戰略競爭,決勝的關鍵不僅取決於硬實力的比拼,也要看軟實力,看誰在戰略指導上更勝一籌,看誰在實現國家目標的道路上走得更穩,看誰在戰略判斷、戰略指導上更少犯錯誤。從這個意義上看,中日對抗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 

  一 

  自清朝以來,中國人對西方列強一直懷有艶羨心理,再加一點自卑。孫中山改變了這種心態,在對外交往中變得堅定、自信。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稱得上大體健康。他曾留學日本,了解日本。他不諱言日本的強盛,也不怕日本的強盛。起初他堅決不抵抗,後來抵抗起來也够堅決。抗戰勝利後,他表示不以日本為敵,不向日本報複,并不要日本戰爭賠款。至今日本人還感激他,稱他“以德報怨”。其實這表現了蔣介石的一種自信。蔣介石的對日態度後來為毛澤東所發揮。毛澤東比蔣介石還要自信,在日本賠款上也一筆勾銷。最自信的人要屬鄧小平。1978年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中日兩國互換《中日和平友好協定》。而就在五天前的10月17日,靖國神社接收了14個甲級戰犯的牌位。10月18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福田赳夫還參拜了靖國神社。鄧對此并不理會。鄧的不理會是最大的理會。日本人知道他們永遠不是鄧小平的對手。從1979年開始,日本開始對華貸款,截至2010年底,累計向中國提供貸款27884億日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出了相當的氣力。今天,中日兩國領導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都是50後,從履歷上看,我們的領導人無論在知識、情懷、歷練、吃苦等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領導人。新生代領導的博弈,充滿了歷史責任感。這不僅是領導人與領導人之間的博弈,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 

  二 

  華盛頓說:“如果一個民族長久地仇恨或崇拜一個民族無法自拔,這個民族心理上就是奴隸之邦。”對待歷史,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侵略國道歉誠懇與否上,是沒有走出弱者心理的表現。這一點,美國做得比較好。夏威夷曾經遭受日本轟炸,留下過恥辱的記憶,但今天的夏威夷,已經成為一座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國家都非常友好的城市。昨天的仇恨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和諧。美國作為戰勝國,對日本有天然的心理優勢。在美國人看來,歷史當然不能遺忘,但可以寬恕。戰後的日本,在對待其發動侵略戰爭的態度上的確無恥,它既不誠懇向中國道歉認罪,又喋喋不休地說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受到原子彈轟炸的國家”,意在反訴美國,這是戰敗國小兒科式卑微心理作祟。中國人必須在心理上清醒和強大起來。我們的自信和強大,是最終戰勝敵人的法寶。僅在經濟上反超日本,尚不足以使國人建立對日本的信心。真誠的道歉從來不是求來的,譬如德國總理勃蘭特那歷史性的一跪,正因為并非出自他國的要求,才顯其真正認罪悔過的誠意和價值。中國人民如果能把歷史變成“鏡子”而不是“包袱”,面向未來,開辟未來,就真正超越了歷史。 

  三 

  對待日本這樣的國家,領袖個人的力量顯得特別巨大。20世紀70年代初,中日開始交往,國與國之間無法溝通,只有田中角榮和毛澤東、周恩來這些第一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使兩國關系步步推進。中日關系從田中角榮開始,很大程度上是靠個人之間的關系來維護的,周恩來、郭沫若、廖承志等人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既符合東方的傳統,又符合兩國的利益。韓國盡管強烈批評日本領導人參拜——強度超過中國——但從未中斷和日本的高層交流。日韓間因為獨島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但根本沒有武裝衝突的跡象。 

  四 

  中日關系越是困難,中美關系越是重要。釣魚島緊張局勢是否進一步升級,幕後最重要的因素來自美國。美、日兩國雖是平等結盟,但實質是美主日僕。中日關系背後真正的操控者和決定者仍是美國。從美國的角度看,下一場戰爭最好不是由美國參加的戰爭,而就像歷史上的代理人戰爭一樣,由美國提供軍火來消耗可能成為對手的大國國力。那麼選擇哪兩個國家呢?有人說是中國和日本,也有人說是中國和印度。從反面看,這就是中國的假想敵是誰的問題。當前,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改善或部分改善對美關系,就不能對安倍和日本右翼力量釜底抽薪。我們應清點并打好手中每一張可能影響美國的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