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國抗戰70周年閱兵式上的東風-26導彈方隊。 |
要點2:它可以在危機中幫助中國增大核武庫規模。
在中國“核武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它作為中程彈道導彈,通過臨戰臨機換裝核彈頭,可適需形成遠程與中程、戰略與戰役相銜接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
要點3:移動問題。
“相較於井式發射和陣地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26的另一鮮明特點是無依托機動發射。過去的陸基機動發射,無論是鐵路機動還是公路機動,都要預設發射陣地。雖然戰前、戰中可實施大區域機動,但機動目的地都是預設的發射陣地。由於預設發射陣地數量受限,容易暴露,一旦被毀,就會造成‘有彈無陣地’而難以發射的被動局面。且這類導彈在預設陣地的展開和準備用時較長,對於打擊‘作戰鏈’運行節奏快、機動性強的進犯之敵不是很有利。”
“東風-26的無依托機動發射,既有高度機動性,又對發射陣地沒有嚴格要求,既有利於導彈力量隱蔽機動、全域機動,又有利於作戰單元快速展開、快速發射、快速轉移,使導彈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打擊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尤其是對水面艦船這類時敏目標,一旦捕捉其機動信息即可臨機打擊,使其‘避而不及’”。
要點4:北京希望“以攻助防”,致力於“聯合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