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空間站預計2020年建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15 09:20:50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近日透露,將於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間,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其中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度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

  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發射的天宮二號與當前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都屬空間實驗室,基本規模差不多,但“與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更為正規。空間一號主要是作為目標飛行器和神舟飛船進行對接,在這個過程中,交會對接技術得以檢驗,並成功應用。在天宮二號上,這些成熟技術就被用來開展包括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實驗。在此基礎上,航天員在天宮二號上將駐留更長的時間,同時開展很多科學實驗工作,實驗的數量和範圍比在天宮一號上開展的更多。”

  提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以及在2020年建造完成的空間站之間的區別,顧逸東介紹說,空間站是一個全新的階段,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主要是在多方面發展技術、積累經驗,為建造和運行空間站做準備。他表示,空間站是一個全新的大系統,和空間實驗室有非常大的區別。“空間實驗室是單艙段的,8噸左右,用於支持短期有人參與的空間活動。而空間站由三個艙段對接後成為一個組合體,每個艙段都是20噸級。所以需要發展大火箭,只有大火箭研發成功,才有可能發射空間站的艙段,從而建造空間站。”同時由於航天員在空間站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訓練、積累更多的經驗。

  “空間站規模更大,裝載有效載荷的能力也比較強,將在軌道上運行十年以上。所以空間站安排的項目更多,已經確定了若干個科學和應用的方向和主題,涉及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大部分領域,比如說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同時在空間微重科學方面分了幾個方向,包括在微重條件下開展流體科學實驗、燃燒科學實驗,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基礎物理實驗。此外還有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和空間環境研究,以及從太空對地球觀測,對地球系統進行研究;還有一些前沿技術實驗等。”

  (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