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團有一個共識,訓練場上的金牌飛行員能否變成戰場上的王牌飛行員,最終要經過對手檢驗,官兵平時設計摸索出的戰法,要以能打贏為標准。
正是基於此,該團一直有軍事民主的氛圍:飛行員在打仗問題上,不論領導、老飛行員還是新人,觀點不一致就可以爭論反駁,第二天實打實上天驗證,一次不行就兩次,直至得出正確結果。
此外,該團不論是執行中外聯訓、演習演練,還是單位內部組織對抗空戰,任務結束後都要組織飛行員齊聚飛行教室,在大屏幕上播放空戰對抗態勢圖,對各自戰術運用情況進行“複盤”。經過“戰場”鑒別,把管用動作編寫修訂成册,形成《戰法資料匯編》。
2014年空軍對抗空戰競賽性考核前,該團參賽飛行員分為4組進行課題攻關,每組要提出3套戰法,經過百餘架次的“實戰”檢驗,9套針對性不強的戰法被舍棄,3套“必殺技”被精練保留。考核的最後一戰中,團隊處於落後5分的不利局面,參賽的兩名飛行員就是憑借這幾套“必殺技”最終贏得比賽。
“要想在戰場上一劍封喉,平時訓練就要用‘真難嚴實’鍛造空戰‘尖刀’。”該團所在的空軍航空兵某師師長丁東寧介紹,平時訓練就要從戰場實際出發,把戰場標准作為標尺,把每次訓練都當作真實戰鬥來看待。
戰場上各要素融合是打勝仗的關鍵
“完全看不見,只能看儀表盲降。”作為該團年齡最小的飛行員,90後宋令東在訓練中對盲降的印象最深。
他坐在前排,教員坐在後排,離機場20公裡處,教員蓋上了暗艙罩。“我只能看著儀表駕駛飛機。直到距離機場1公裡、高度60米的位置,教員才會打開暗艙罩。”宋令東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