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戰機將配量子雷達 攻擊距離遠超千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2 09:03:57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繼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領域再傳捷報。近日,由電子科技集團第14研究所領銜研製的量子雷達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了量子探測機理、目標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測原理的實驗驗證。

  中國軍網報道,量子雷達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主要依靠收發量子信號實現目標探測的一種新型雷達。量子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可識別和分辨隱身平台及武器系統等突出特點,未來可進一步應用於導彈防禦和空間探測,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作為洞察未來戰場的“千里眼”,量子雷達技術勢必掀起各軍事強國變革雷達技術的時代潮流。

  古稀之年——

  傳統雷達漸遇技術瓶頸

  自1934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開發出首部脈衝雷達以來,世界各國競相發展雷達技術,經歷了70餘年的探索、改進和完善之路。隨著隱身技術和電子干擾技術的迅猛發展,具有較強隱身能力的隱形戰鬥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雷達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的B-2“幽靈”戰略轟炸機、F-22“猛禽”戰鬥機和F-35“閃電II”戰鬥機以及俄羅斯的T-50戰鬥機都具備極強的戰場隱身能力。

  隱形飛機主要通過波束控制和隱身塗料達到“隱身”目的。一方面採用邊緣平行、武器系統內置、減少平面和棱角等方式降低雷達對飛機的探測能力,另一方面可通過吸波材料吸收雷達照射的電磁波,從而使隱形飛機如同鳥兒隱藏在茫茫空天之中。傳統雷達不僅會因雷達探測回波減少而探測不到有效信號,還有可能因遭受虛假信號的干擾而產生誤判。

  傳統雷達受制於經典電磁波理論限制,在探測隱身目標、對抗干擾和誘餌方面遇到了技術瓶頸,在面對隱形戰機時常常變成“睜眼瞎”。提升雷達針對隱身平台和其他目標的探測、識別以及分析鑒別能力,研製可探測隱形飛機的新一代雷達成為各軍事大國加強防空力量的當務之急。目前,較為常見的隱形戰機探測方法包括無緣探測雷達、米波雷達和雙基地雷達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