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火箭軍一新銳組建十幾年創多個首次 奧妙何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09 18:01:30


 
  這樣的故事,在該旅還有很多;這樣的成果,在該旅也有很多。從裝備庫房到發射陣地,從首長機關到基層班排,一批“戰”字牌創新成果成為戰鬥力倍增器—— 

  通過技術嵌入、系統升級、引進移植等方法將數十台模擬器材“化零為整”,建成導彈武器裝備一體化模擬訓練平台,探索出“不出營門、整旅合成”的訓練新模式。 

  著眼“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標準要求,優化導彈發射流程,使準備時間大幅縮減,部隊“箭在弦上、聞令而動”成為常態。 

  開展野營不間斷供電保障研究論證,提高了部隊野外生存待機和實戰能力…… 

  長劍倚天,創新之基堅如磐石;發射架下,創新准星直指打仗。該旅軍史館,記錄著百餘次導彈發射的壯美。透過“百箭騰飛”的壯麗彈道,記者觸摸到的是該旅聚焦打仗開展群眾性創新活動的強勁脈搏。 

  擦亮創新的“打仗招牌” 

  全軍部隊開展群眾性創新活動已經有些年頭了,其中孵化誕生的不少創新成果,已成為戰鬥力建設名副其實的助推器。但毋庸諱言,相比於群眾性創新成果總量的巨大“分母”,對戰鬥力提升有貢獻的“分子”仍顯得不夠匹配。 

  究其原因,林林總總。但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創新的“含軍量”不夠,“為戰”的成色不足。有的把創新當成“煮八寶粥”,什麼都朝裡面放;有的把創新當成一個時髦的“標簽”,拿著它到處貼;有的把創新當成“門面”,好大喜功大投入大包裝;有的創新無底線,東拼西凑、抄襲模仿;更有甚者,拿著經費,以創新為名逐個人之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