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俄角逐太空新戰場“遊戲規則”誰來主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03 17:14:16


 
  太空力量滲透於陸、海、空、電、網之中,有利於選擇最優目標、運用最合適手段、在最佳時間和地點達成最佳作戰效果,從而形成戰鬥力倍增效應。比如,美國行星實驗室公司發射的“鴿群”衛星由95顆小衛星組成,“24小時在線”工作,不需要指令就可以全時拍攝成像,不間斷獲取數據,做到全球實時監測。

  由於小衛星具有成本低、發射快、組網快的特點,美俄非常重視小衛星發展。低軌小衛星具備全球持續覆蓋和數據實時更新的能力,戰術通信小衛星可以為基層作戰部隊提供通信支持。小衛星還特別適合太空目標監視和空間攻防,使戰鬥力倍增。

  開辟隱蔽對抗新領域

  美俄認為,太空領域與其他領域軍事鬥爭相比,呈現出更強的隱蔽性。太空行動的隱蔽性,主要體現在干擾源隱蔽、位置隱蔽和功能隱蔽等。

  干擾源隱蔽,是指對航天器的干擾很難準確判斷干擾來源。比如,對通信衛星實施干擾,難以準確判斷其攻擊來源。

  位置隱蔽。根據國際組織規定,為確保地球靜止軌道的高效運用、減少擁擠,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壽命終結時,應讓出軌道位置,被推到墓地軌道。由於墓地軌道有大量廢棄的衛星,以目前的太空態勢感知能力不容易被發現。美曾提出,將攻擊力量部署在墓地軌道,其比地球靜止軌道高200~300千米。

  功能隱蔽。由於95%的航天技術都具有軍民兩用性,很難明確區分某種太空技術或手段是軍事用途還是民用目的。軍事強國往往利用這一點,以民用目的掩蓋其具備的作戰潛能。例如,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實施的“鳳凰”計劃,在2015年發射了“細胞星”,戰時可由太空機器人從退役衛星上抓取天線和太陽能電池板等載荷,安裝在細胞星上,讓其具備作戰功能。“鳳凰”後續計劃的“蜻蜓”項目,則是將整件發射難度大的大型衛星分解成組件,長期貯藏在軌道上,一旦需要就可快速組裝形成戰鬥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