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這是位於北京金融街的亞投行總部大樓前的標識。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中國能否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在國內抵制保護主義,并審慎地發揮其包括經濟力量在內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面向該地區較小的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2月20日載文《中國能否成為新的全球化領導者?》,文章說,美國新政府給解決多邊問題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引發了關於中國作為新的全球領導者的熱烈討論。中國是否已經做好了開始行動的准備?
在一些關鍵領域,中國似乎有著填補空白的絕佳優勢。中國領導人在達沃斯和日內瓦發表的演講恰逢其時而又充滿雄心壯志,可謂切中了各個要害。中國對聯合國體系、世界貿易組織與開放貿易、多邊體系在發展和人道主義事業中的作用,表達了明確的支持,也自然廣受贊譽。從伊朗核協議,到打擊索馬裡恐怖主義,再到歷史性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都說明:中國為推動全球福祉作出貢獻的意願正與日俱增。
回顧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從坦桑尼亞的公路、非盟的大樓、埃塞俄比亞的有軌電車、通往吉布提的列車,到巴基斯坦和希臘的港口便可見一斑,其成就令人矚目。誠然,可持續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好治理、地方參與和能力建設。但是難以否認,及時落地且經濟上可行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必不可少。這些項目在顯著推動發展的同時,很多情況下還有助於政治穩定。這對於德國從根源入手成功應對移民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啓示。
因而,中國發起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局良好,可謂恰逢其時。亞投行成員加入速度之快,很可能打破了世界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