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導彈專家揭秘“薩德”為何如此讓人生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2 09:58:00


 
  對此,郭衍瑩認為:“美國感興趣的是監視和竊取別國靶場戰略導彈在起飛助推段試驗數據和初始軌道數據。據我分析,一些專家所以得出2000千米的結論,是假定導彈在助推段的雷達反射面積(RCS)>10平方米,然後再與美國官方公布的‘薩德’的典型數據對比。再根據雷達原理,就能得出雷達有效探測距離。” 

  “問題是‘薩德’的典型數據是什麼?”他指出,航天科工二院情報所編《世界防空反導導彈手册》和航天科技情報所對外公開資料《薩德靠什麼威脅假想敵》中介紹美官方的TPY-2正式數據是可信的。由此經過簡單運算可以得出,對於靶場助推段的導彈(RCS>10平方米),雷達探測距離確實可達2000千米。 

  “不過如果考慮到地球是圓的,這個2000千米就得打折扣。”他說,“通過計算可知,對於距離1500千米處,雷達只能發現上升至130千米以上的導彈;距離2000千米處,只能發現上升至240千米以上的導彈。距離再遠就沒有多大軍事情報意義了。不過導彈在關機點附近彈體和彈頭就分離,而且可能同時分離出很多假彈頭(誘餌)和碎片。所有這些目標的RCS都只有零點零幾,雷達是無法探測到的,直至目標飛至距雷達500至700千米左右,才重新為雷達所發現。” 

  我們誇大“薩德”的威脅了嗎 

  國外一些不友好的媒體和論壇頻頻發表文章,指責中國誇大“薩德”的威脅。有的媒體甚至說,美國偵查衛星天天飛過中國上空,偷竊中國軍事情報,你們為何不提抗議? 

  對此,郭衍瑩表示:“美國的確在利用一切手段,從衛星、網絡一直到民用通信甚至手機等各方面來攝取情報。這些手段雖各有各的優勢,但用雷達攝取戰略情報,特別受到美軍青睞。因為雷達本身是一種全天候作戰武器裝備,一有情況,就可立即轉為作戰模式。雷達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一些手段無法替代的。事實上美國一直處心積慮利用雷達來竊取我國情報和建立中俄導彈數據庫。” 

  韓國原防長韓求民就曾在國會作證時信誓旦旦地保證,“薩德”不會與美國反導系統聯網,不會納入美國全球的反導大系統。那麼,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