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過去了,73條擬建的印中邊境公路只有27條完工……更不用說計劃中從西到東橫貫印中邊境地區的14條鐵路,那是遙遙無期的美夢。”這是《印度時報》網站去年8月的一篇報道,文中措辭飽含遺憾和無奈。該文稱,在印中邊界實控線另一側,西藏已建起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空軍基地、雷達站以及多種後勤保障設施,足以支撐30個師約45萬的軍力部署。
除了73條戰略公路,印媒更痛心遙遙無期的鐵路修建計劃。2010年,印度決定在與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交界的地區修建28條戰略鐵路線,其中14條被認為對國家安全“極具重要戰略意義”。然而,這些鐵路至今沒有開工。“沒有鐵路的邊界:缺失的戰略連接”,《印度快報》以此為題稱,印中兩側的基礎設施尤其是鐵路形成鮮明對比。
印媒在關注邊境基建進展時拿中國做背景已成慣例,並導致一些西方媒體用“競爭”來形容中印邊界附近的基建。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善於做計劃,但往往執行不力。印度《第一郵報》就稱,印度執行大型計劃方面的記錄乏善可陳,儘管取決於軍事考量,改善邊境基礎設施的進展仍明顯落後於計劃。
“實際上,兩國都覺得對方的邊境基礎設施修建得好”,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覺得,解放軍在前沿哨所裡甚至冬天可以洗熱水澡,吃到青菜;而中國軍方認為,印度飛機場靠近邊境,短時間內就可以起降戰機,中國也需抓緊建設軍民兩用的基礎設施。但印度的道路質量估計和中國是沒辦法比的,“我走過西藏日喀則到亞東的公路,其質量明顯比印度的道路更好”。
“印度曾經破敗不堪的基礎設施正變得更好,但仍與中國相差甚遠”,英國《經濟學人》稱,中國行動更快,而印度的體系使其難以徵地。該文提到,印度審計機構2016年曾發布一份報告,為負責修築戰略公路的邊境道路建設局描繪出一幅“既不勝任又貪污腐敗的畫像”。當時,計劃在2012年竣工的61條道路中,僅完成36%。
這正是印度邊境基建主力軍——邊境道路建設局難掩之痛。該機構隸屬印度國防部,1960年成立後主要負責印度北部及東北部邊境地區的道路基建。這支工程部隊常年工作於深山密林、冰天雪地之中,已成為印度陸軍死亡率最高的部門。該局局長巴達尼曾在一次會議中描述部下疲憊不堪的生活:不得不與家人中斷聯繫,常年忍受高壓與孤獨,在荒涼的山區一待就是兩三年。在那樣的環境中,就連推土機使用壽命也只有預期的1/3。
“苦幹能成任何事”,邊境道路建設局奉行這句格言,但現實卻很苦澀。按照印媒的總結,導致邊境基建進展緩慢的因素很多,預算有限,官僚作風嚴重,腐敗猖獗,高海拔地區的複雜地質,以及繁瑣的環保審批程序和從部落徵地的困難等,都是挑戰。除此之外,印度各界還質疑該機構執行不力背後的其他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