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軍士兵吊裝“伊斯坎德爾-M”導彈。 |
補充戰略反擊硬實力
有俄羅斯媒體評價稱,“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不俗的打擊效能,特別是核常兼具的特點,將補充俄戰略反擊火力庫,增強其戰略反擊硬實力。
目前,俄海空戰略反擊能力雖取得較大發展,但受限於現代化改造進程和數量規模,戰略威懾象徵意義高於實戰價值。如,多數“撒手鐧”武器仍處於小規模部署狀態,戰略轟炸機僅1架圖-160M2和4架圖-95MS完成升級,“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僅列裝3艘,新一代戰機入役時間和規模均難以在短期形成威懾性作戰能力。俄加快推進“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服役速度,意在彌補因海空軍武器裝備列裝相對遲緩所導致的威懾力“空白”。
從效果來看,俄陸軍在多個方向穩定部署“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一方面可填補部分區域海空兵力不足,如在波羅的海、黑海和地中海以及俄烏邊境地區,存在戰線長、對手多、動態分散等特點,致使俄前沿布勢面臨壓力,而各導彈旅在相應方向常態部署,且打擊目標針對性強,將成為穩定局勢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遍布全境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部隊與同樣在各地形成穩定部署規模的“亞爾斯”戰略導彈團精確打擊能力的有效銜接,有助於形成覆蓋全境的從戰役戰術到戰略打擊的全頻譜作戰“實力圈”。
此外,俄波羅的海艦隊“伊斯坎德爾-M”導彈部隊以歐洲“飛地”加裡寧格勒為駐地,增加了該款精確打擊武器的戰略威懾力。可以說,“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在陸軍大規模入役列裝,將顯著提升俄陸基機動、精確和多域打擊能力,在有效補充戰略反制能力的同時,也勢必引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和擔憂,雙方軍備較量及有關控制協議落實問題面臨新一輪博弈。
回應美“退群”的“組合拳”
有分析稱,俄羅斯近來連續拋出“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先鋒”高超音速導彈和“波塞冬-K”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武器試驗服役的重磅消息,也是對美國可能退出《中導條約》,進而破壞美俄間戰略平衡的回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