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國反恐到聯合五國反恐,法國的決定令國際社會頗感意外,因為法國當時剛完成從阿富汗撤軍,對漫長的海外反恐作戰記憶猶新,再次擴大對非反恐行動,其中的政治和安全風險顯而易見。那麼,法國作出開展“新月形沙丘”行動這一決定,又是出於何種考量?
“新月形沙丘”這一海外反恐行動,有助於打擊法國境內的恐怖主義。21世紀以來,法國深受恐怖主義的襲擾。2007至2013年,歐盟成員國共發生2208起恐怖襲擊事件,其中法國占比近四成,達866起。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法國有相當一部分移民來自西北非國家,其國內的恐怖組織與非洲的恐怖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新月形沙丘”行動可使法軍整合資源,提高行動效益。該行動發起前,法軍已在薩赫勒地區多國開展反恐行動,如馬里的“藪貓”行動、乍得的“食雀鷹”行動等,但這些行動彼此獨立,缺乏協調性。而“新月形沙丘”行動,能夠使法軍將上述反恐行動置於統一框架內,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打擊薩赫勒地區的恐怖主義。
更重要的是,“新月形沙丘”行動能夠為法國在中西非長期駐軍正名,強化法國對中西非安全事務主導權,維護法國在非傳統戰略利益。同時,法國在薩赫勒地區開展反恐行動,有利於改善其國際形象,鞏固和提升法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推進——
從“錘子”策略到“耙子”策略
法軍最初投入兵力只有3000人,不少人對其在薩赫勒的反恐效果充滿擔憂。但從實戰結果看,法軍的表現可圈可點。4年多來,法軍搗毀上百個恐怖分子藏匿點,收繳、銷毀武器彈藥近40噸,總體上穩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安全形勢。
構建作戰體系,全域投送力量。為緩解兵少地廣的矛盾,法軍在馬里、尼日爾、乍得開設3個大型綜合作戰與保障基地,這3個基地呈一字線展開,可向整個薩赫勒地區投送力量。在此基礎上,法軍採取分區控制策略,在上述3國分別建立2個臨時行動基地,保障作戰分隊深入撒哈拉沙漠腹地追剿恐怖分子。法軍還在加蓬、科特迪瓦和塞內加爾3國港口開設後勤基地,多方向、多手段保障後勤需求。
精編作戰要素,強調快速反應。以快制勝是反恐行動的一條重要法則。為實現快速反應、快速到達,法軍注重情報預警,運用“收割機”無人機、“陣風”戰機以及地面偵聽設備對目標地域和重點人員實施不間斷偵察監視。法軍還注重運用傘兵、特種兵等精銳快反力量,並投入“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等高機動裝備,保障作戰力量快速投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