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開始使用的洲際導彈靶彈,該彈能夠模擬東風-31、白楊等上世紀90年代技術水平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的飛行特征。 |
未來美軍將把CE-II攔截器和標準3導彈的大氣層外殺傷器的技術互相結合,研製新型RKV(重新設計殺傷器),統一裝備在下一代標準3和GBI導彈上。不久前美軍提交的2020財年預算中已經為RKV攔截器申請了12億美元的預算經費。
此外,RKV還將成為下一代MOKV(多目標攔截器)的研製基礎,因為該型攔截器尺寸重量較小,一枚GBI導彈將可攜帶多個攔截器,攻擊多個來襲彈頭目標。
不過,目前GBI導彈的攔截過程仍然只能針對沒有機動變軌能力的目標實施攔截,其攔截彈中段飛行是無制導的,要依賴地面雷達確定預定攔截點,在導彈抵達攔截點後,彈上的傳感器需要再次發現目標,才能展開後續攔截行動,而如果這個過程中目標進行機動,很可能就無法發現目標。同時,大氣層外攔截器更無法對在臨近空間高超聲速滑翔飛行的目標進行攔截。
這就決定了GMD系統對於中俄最新型具備全程變軌和突防能力的彈道導彈效果非常值得懷疑,至於高超聲速導彈就更完全不可能進行攔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