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級軍士長衛鬆(中)在專業上進行傳幫帶。 |
衛鬆,旅裡首屈一指的“導彈通”。台下,有260餘名官兵是他手把手帶出來的,現場鼓掌最熱烈的劉波和卓浩2名三級軍士長,都是他的“高徒”。站在台上,他挺起胸膛,用洪亮而短促的聲調,對著2000餘名官兵,講述自己的故事。
翻開衛鬆的履歷,記者發現,這是一個“破繭成蝶”的故事:當兵28年,23次參加各級比武斬獲頭名;參與研製的某型號導彈測試發射模擬仿真系統,喜獲全軍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參與編寫的《某型導彈控制系統操作規程》,作為教材在部隊推廣應用;培養的專業號手中,30餘人考學提幹、20餘人入選基地技術尖子人才庫……
因為文化基礎薄弱,這位一級軍士長曾與“軍官”失之交臂。後來,因為工作成績突出,他兩次被列為提幹對象,但最終未能如願。身邊的領導、戰友為他感到惋惜,擔心他“扛不住”。沒想到,他用一次次跨越證明自己:“既然當不了軍官,那咱就當最好的兵!”
部隊轉型之初,為實現“沒有裝備能訓練,有了裝備能打仗”的目標,旅裡成立了模擬器材開發小組,讓第一批接觸某新型導彈的衛鬆負責控制專業模擬器材研發。衛鬆反覆請教專家,自己畫圖紙、做方案,最終研製出第一套模擬訓練器材,實現了“沒有裝備能訓練”的目標。
新裝備列裝後,為盡快熟悉新裝備,衛鬆制訂了超強度、滿負荷的學習計劃。有以前理論功底作支撐,他僅用3個多月時間,就全面掌握了某新型武器控制系統基本操作方法,300多張原理圖熟記於心,並為旅裡培養出一大批叫得響的專業人才。
和衛鬆一樣,該旅發射一營二級軍士長張雷,也曾有個“軍官夢”。
張雷所在的新兵連是在一個部隊農場度過的。他們每天的訓練內容,就是一個班裝十幾車大豆、小麥運往山下糧庫,剩餘時間打掃廠區積雪。
當時,張雷產生過懷疑,是不是當兵這條路走錯了?後來想一想,“路是自己選的,說什麼都要走下去。”在農場工作兩年後,團領導把他作為“定向生”培養。沒承想,那年農場撤編,張雷的“軍官夢”化為泡影。
農場撤編後,張雷被交流到該旅,成為發射一營的兵。一度,他成了營裡的“老大難”:單杠、雙杠上不去,5公里越野需要人拽著跑,隊列會操常出錯,專業理論學習跟不上……
“在一營,得靠素質立身。”有一天,戰友直言不諱地對張雷說,“你這素質,估計在一營待不長。”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自己已被人忽視。他再次想起那句話:“路是自己選的,說什麼都要走下去。”他主動向新兵看齊,公差搶著幹,體能加班練,專業用心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張雷不僅當上了班長,還擔任了專業指揮。此後,在上級組織的群眾性練兵比武中,張雷帶領專業組多次拔得頭籌。
從低起點邁步——
“眼是最高的山,腳是最長的路,心是最准的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