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體稱,“海燕”既是俄核武技術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俄與北約軍控博弈的產物。2002年,美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導條約》,次年俄軍即啟動“海燕”研建項目。2018年美威脅退出多項軍控條約,並出台“核力量態勢”報告等系列加強核武軍備舉措,普京則在國情咨文中高調宣布“海燕”具備初始戰力。2019年,美正式暫停履行《中導條約》,普京出面向外界發布“海燕”試驗成功的信息,並表示目前全球沒有一種防空系統可以阻止“海燕”的打擊。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美俄就軍控問題達成5年“續約磋商”,俄在談判成功後公開“海燕”的部分試驗信息,意在增加未來的談判籌碼。俄負責軍控的副外長裡亞布科夫近日表示,“海燕”出眾的隱蔽性、突襲力和現代化技術水平,可對西方實現有效反制。
也有分析認為,雖然俄方對於“海燕”寄予厚望,但因採用前沿技術,再加上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該款核動力巡航導彈要形成全面戰鬥力尚需一定的時間。按照慣例,俄軍一款新型現代化導彈在正式入列前,需完成不少於15次的各類試驗。目前,俄方僅公布了有限的試驗情況,下一步預計將密集進行相關測試,考慮到該導彈在試驗時曾發生事故,可能會影響其後續的試驗進程。與此同時,俄美已將“先鋒”高超音速武器列入軍控談判清單,未來“海燕”能否獲得“合法身份”仍是未知。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