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必榮。(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6月18日電(記者 季節)歐盟和美國15日舉行峰會,聲明重申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接受中評社專訪分析,歐盟與中國在許多價值觀上不一,且早就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峰會聲明提及台海,並非歐盟配合美國要求才出現的結果。
劉必榮,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目前除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系,亦為台北市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與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
劉必榮指出,中國對西方國家構成的威脅是全方面的,包括經濟、科技等領域,舉凡中國過往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彎道超車等,都讓歐盟感受威脅,因此早在2019年歐盟委員會就已發布戰略評估報告,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過往乍看感覺歐盟對中國的態度好像與美國不一樣,其實差異沒有那麼大,只是偏重的面向不一樣。
劉必榮也提出三點原因,解釋為何過往歐盟與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看似不全然同調,首先歐盟外交講究共識決,而中國對東歐國家的外交相對成功,讓匈牙利等國相對親中,可以阻擋一些歐盟外交上太過反中的政策;其次,西歐國家中,德國和義大利也比較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因此強調的不是怎樣對抗中國,而是怎樣解決與中國產生的問題;最後,歐盟兩大領導國家中,德國總理默克爾任期將屆滿,法國將可在歐盟扮演更重要的領導角色,而法國外交素來強調戰略自主,因此導致外交上歐盟與美國無法完全同調,但大架構上歐盟還是把中國視為挑戰、對手。
此外近期英國、德國、法國紛紛派遣軍艦到台海、南海或印太地區,部份被解讀成為施壓中國而來,但劉必榮直言,這些舉措不是為了幫助台灣對抗中國,而是想凸顯自己是全球強權。以英國來說,脫歐後標榜的就是“全球不列顛”,企圖在全世界舞台盡情施展,所以今年派遣伊莉莎白號航母前往亞洲,展現英國在國際上的企圖心,強調英國在這裡不能缺席。
劉必榮說,同理,法國也希望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加上法國至今依然在南太平洋保有屬地,所以派軍艦前往亞洲,但過程中還經過波斯灣,與印度演習,不全是為了台海,而是基於更大的全球戰略目標。德國也一樣,雖然在海外沒有殖民地,但身為歐洲最有錢的國家,因此藉由派軍艦前往亞洲顯示自己是大國。但德國在貿易上依賴中國,所以實際上不可能與中國翻臉。
劉必榮指出,儘管近年歐洲面臨許多危機,包括歐元危機、難民危機等,但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對國家的期待還是很高,加上經濟方面,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但在疫苗覆蓋率拉高之後,歐洲已逐漸解封,經濟上可以逐漸復甦,況且由於英法德各國只是派一兩艘軍艦去亞洲演習,花的錢有限,而非投入大量的錢參戰,因此也不至於在國內被質疑浪費錢引發強烈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