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備件供應是飛機維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恰恰在這個關鍵環節,美軍常常面臨零部件短缺的窘境:很多零部件供應商因經營不善導致停產,受到知識產權限制,美軍無法從原廠商手中獲取製造數據、設計圖紙等資料。這些情況迫使美軍不得不尋求其他廠商定制生產。然而,小型企業生產效率低下,零部件質量不達標,邀請大型企業為這些零部件單獨開設生產線,勢必又會增加生產成本,產品價格虛高的問題屢屢出現。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美國國防訂單大幅縮水,導致上千家美國本土供應商退出國防工業領域。找不到供貨渠道,又沒有能力自行生產,美國海軍只能將目光轉向積壓在維修站的舊戰機,拆下零部件作為一線主力戰機備件,以解燃眉之急。
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還存在於人員調配工作中。由於維修人員長期匱乏,美國海軍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從部分飛行中隊挖走300多名維修人員,給“王牌”飛行中隊“填坑”,優先保障其作戰能力。然而,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勢必會導致維修人員分布不均,維修工作不斷積壓,戰機可用總數下降,陷入惡性循環。
此外,飛行員數量不足也是擺在美國海軍面前的一大難題。大多數海軍飛行員在第一個10年服役期滿後,通常會選擇退出現役,“跳槽”到收入頗厚的民航公司。
由此看來,“拆東墻補西墻”並非長久之策,如果美國海軍不能盡快拿出破局之策,困局可能愈演愈烈。
F-35前途未蔔
面臨多重維修難題
舊戰機維護保養困難,即便修好了也要面臨作戰性能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更換新戰機是可供選擇的方案之一。
在美軍戰機家族中,F-35屬於“新生代”,目前是家族中任務能力率較高的機型。但現實情況是,雖然美軍批量列裝F-35,局面卻並未好轉。F-35高開低走,面臨三重維修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