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家解讀美“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擊事故
http://www.CRNTT.com   2021-11-05 12:31:22


美國海軍“舊金山”號核潛艇撞到海底山脈後的慘狀。
 
  記者:這次核潛艇撞擊事故與近期美英支持澳建造核潛艇等,反映出美國在“核政策”方面的哪些變化?

  羅曦:從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涉核武器系統在美軍整個戰略部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這將導致核武器使用門檻被降低,核武器成為“可用、能用、好用”的武器,核擴散風險加劇、核衝突危險加大,國家之間由衝突升級為核衝突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

  美國一直自詡為當前國際核安全秩序的奠基者和捍衛者,但在大國競爭的驅動下,“絕對優先”與“實力至上”原則重新成為美國核武庫建設與核軍控外交的主導思路,導致本應彰顯安全、公平和道義原則的國際核安全秩序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正逐步顯現出碎片化、工具化、策略化的弊端。

  記者:如何理解美國的核不擴散政策的本質是“選擇性核擴散”?這將對國際核安全秩序產生哪些影響?

  羅曦:近年來,美國對外戰略重心由大國合作邁向大國競爭,其核政策議題重心由核安全向核武現代化轉移,核軍控外交更多呈現“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傾向。一方面,任性退出諸如《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武器貿易條約》、伊核協議等國際多邊軍控條約;另一方面,出於確保盟友安全、制衡地區對手的目的,在核不擴散問題上推行以“選擇性”支持和“歧視性”打壓為內容的“兩面性”政策。針對對手或者“不友好”國家,美國慣常使用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軍事打壓等強力手段進行“極限施壓”。而對於盟友或者夥伴國家,美國往往採取“選擇性”支持政策,以政治承諾、前沿部署、核材料與核技術分享、核磋商等手段,向盟友或夥伴國家提供延伸威懾保護。多年來,美英澳以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領導者和維護者自居,但此次三國之間的核潛艇合作,卻充分暴露了這三個國家在核不擴散問題上的虛偽和“雙重標準”。

  美國並未承擔起推動世界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進程的應盡之責,反而進行有選擇核擴散、有計劃核研發、有預謀核部署,一方面導致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崩塌的危險,另一方面導致地區核軍備競賽與核危機升級的風險急劇提升。美國追求實戰的核理念、充滿冷戰思維的核政策以及漏洞百出的核管理,已讓其成為國際核安全秩序最大的危險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