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章百家(視頻直播截圖) |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助理記者 徐媛)4月15日,清華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聯合舉辦了以“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的歷程與經驗”為主題的講座。講座由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王建朗主持,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章百家受邀主講。章百家說:“20世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主動迎合世界潮流分不開,中國從新興大國轉變為成熟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謙虛謹慎,切不可操之過急。”
章百家把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作為外交發展的一個大時期,並根據這一時期外交格局的三次轉變來劃分階段,以此梳理革命的中國與美蘇冷戰的碰撞。新中國成立後,外部是一個兩極世界,內部實現了高度統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際形勢、中國內政和中國外交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調整和外交格局的變動相當清晰地顯示了中國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對國家利益的估算及其外交指導思想的發展;同時,中國領導人對國際和國內問題的認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外關係和國內政治之問的互動。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就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始終不渝地奉行這一政策。“‘獨立自主’與‘和平’這兩個詞集中體現了中國在外交方面最基本的訴求,它既是基於積歷史的經驗,也是基於現實的需要。”
根據章百家的劃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發展的第一階段。這個時期,中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普遍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這幾年,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務是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保衛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並為恢復國民經濟和隨後開始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先後提出“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這三條方針構成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框架,並基本奠定了初期“一邊倒”的外交格局。
章百家認為,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國外交發展的第二階段。從1956年起,中國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試圖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和共產主義運動中,中國也嘗試著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於種種原因,從這時起,中國逐漸走上同時與美蘇兩個大國對抗的道路。整個60年代,“反兩霸”是中國外交的主旋律和對外關係格局的特點。在這十幾年裡,國際形勢的發展逐漸顯露出三種趨勢:首先,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還在繼續,但冷戰雙方開始探索新的鬥爭形式,國際局勢表現為緊張與緩和的輪流交替。其次,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各自的內部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兩大陣營從這時起都遇到了調整內部關係的問題。最後,以反帝反殖為中心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印度支那和中東地區相繼成為各種矛盾鬥爭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