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美軍不僅幫叙利亞人“收小麥”,還幫著他們“運油”。叙利亞通訊社網站7月23日再次爆料稱,美國占領軍將“偷來的”數十車叙利亞石油運往伊拉克。在叙利亞人看來,這是明搶,但美國政客卻說這叫“有償服務”。類似的“服務”在全球還有很多,比如建“糧食帝國”、通過產業鏈優勢壓榨他國、搞美元霸權、打貿易戰等等。在當今世界,美國“收割”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財富的手段,更加“多元”和“巧妙”,但出現利益衝突時,美國從不手軟。
石油是美國“軍事投資”的報酬?
叙通社7月23日援引當地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由35輛滿載叙利亞石油的卡車組成的車隊,日前通過阿爾馬赫默迪亞(音)過境點前往伊拉克,該過境點是兩年前美國為方便運油建立的。2015年美國在叙東北部地區駐軍,自那之後便持續盜取叙石油。今年7月,叙媒至少報道了3起此類事件。有數據顯示,2021年,叙石油日產量約為8.59萬桶,其中7萬桶被美國及其支持的叙反對派武裝拿走,僅剩不到1.6萬桶供給叙國內市場。
除石油之外,美軍還不斷“收割”叙利亞小麥。目前,叙利亞九成人口生活在貧困綫以下,過半人口無法得到糧食保障。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明目張膽的偷盜行為引起叙官員和民衆的強烈憤慨。叙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圖馬斥責美國及其盟友的行為“像海盜一樣”。
對於幹涉中東事務的真正目的,2019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說得很明白。當時他決定從庫爾德人占領的叙利亞領土上撤出美國軍事力量,但計劃留下數百士兵,因為“那裡有石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特朗普認為,石油是美國在中東“軍事投資”的報酬,美國拿得“光明正大”。
在中東,美國看重的是石油;在美洲,美國覬覦的則是土地、農產品,甚至黃金。在建國和擴張過程中,美國從美洲印第安人以及墨西哥手中奪取土地的事實人盡皆知。《紐約時報》近期則發文,披露美國如何將海地當作“金礦”和“提款機”。該報道稱,191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小隊成員進入海地國家銀行,大搖大擺地拿走價值50萬美元的黃金,“幾天之內,這些黃金就進入華爾街一家銀行的保險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一直是海地的主導力量,武力威脅海地解散議會,殺害當地成千上萬民衆,并將海地很大一部分收入轉移到紐約銀行家手中。<nextpage>
“糧食帝國主義”給拉美帶來難以承受之重
除了直接掠奪資源,美國在拉美還推行“糧食帝國主義”,影響拉美國家的農業發展,給它們帶來難以承受之重。《超級帝國主義——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一書的作者、美國經濟學家赫德森,在接受新聞網站“灰色地帶”采訪時說,美國通過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貸款,讓一些拉美國家更多地去種美國不能種植的經濟作物,同時讓這些國家依賴美國的糧食出口,并發展不會和美國競爭的工業。如此循環,拉美國家的農業生產結構變得更加單一,工業發展也難以取得突破。
在這一過程中,美國通過一些私營公司掠奪拉美國家自然資源并控制其經濟命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聯合果品公司(UFC)。1899年成立的UFC在拉美巧取豪奪,將危地馬拉、洪都拉斯等國變成了所謂的“香蕉共和國”——依賴香蕉等單一經濟作物的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上世紀30年代,UFC控制了危地馬拉42%的土地,不僅壟斷了危地馬拉香蕉的生產和出口,還控制了該國的鐵路、港口等運輸渠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所副所長孫岩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在拉美實行的經濟政策解決了自己在經濟結構中的問題,但卻導致拉美的農業乃至工業發展遭到限制。依賴單一的熱帶經濟作物導致一些拉美國家無法獨立發展工業。拉美本身的工業化水平就相對較低,尤其是在近30年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模式下,這種劣勢更為明顯。
憑借產業鏈優勢薅發展中國家“羊毛”
分析人士指出,操控拉美農業只是“冰山一角”。除了在農業上剝削拉美國家,美國還利用自己在技術、資金以及產業鏈上的優勢地位,將包括拉美國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置於產業鏈底端,通過壓榨這些國家的勞動力牟取暴利。<nextpage>
據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TRT)2021年11月報道,墨西哥有6000家返銷型外資工廠,其中90%位於美墨邊境附近。在洪都拉斯,美企還設有數百家這樣的工廠。這些工廠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低稅收政策等進行生產,同時將利潤送回美國或者歐洲。在整個中美洲,數十萬工人在紡織廠工作。在洪都拉斯,此類工廠工人的收入僅為維持其生存所需基本收入的67%,但他們生產產品的售價則比較高。例如,一件足球衫的售價可能達到25美元,而生產它的拉美工人只能從中賺取8美分。
2011年,“維基揭秘”網站曝光的材料更充分說明美國是如何壓榨發展中國家工人的。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媒體報道,當時海地政府將該國工人的最低工資從每小時24美分提高2.5倍,這讓一些在海地設立工廠的美國服裝公司很不滿。之後,美國國務院向海地時任總統施加壓力,迫使後者將該國的最低工資設定為每天3美元。
美國還通過貿易協定鞏固自己在貿易中的“優勢地位”。TRT稱,不管是墨西哥和美國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還是洪都拉斯和美國達成的雙邊投資條約,抑或是美國和中美洲國家簽訂的自貿協議,都旨在為美國公司提供低稅收和低工資等生產優勢。相較之下,當地人能從中獲得的利益少之又少。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6月在第25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就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政策是比“掠奪性殖民主義”更加微妙的手段,“就像吸塵器一樣從最貧困國家吸走貨物,只留下殘羹剩飯”。
靠美元霸權“吸走”他國財富并轉嫁危機
能幫美國“吸走”其他國家財富的,除了產業鏈優勢外,還有美元霸權。二戰後得益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該體系崩潰後,美元通過與石油掛鈎繼續保持其在金融領域的霸權地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孫立鵬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給美國帶來諸多好處和優勢,比如對原材料的定價權。美國從非洲、中東和亞洲購買資源,尋找廉價勞動力制造產品,然後在新興市場國家銷售價格更高的產品,以此獲得更多利潤。<nextpage>
靠著美元霸權,美國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印鈔,并根據自己的經濟周期,在“開閘放水”和“關閘斷流”之間反複切換,洗劫各國外匯儲備,掠奪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多年來,美元霸權在拉美制造了“中等收入陷阱”,在東南亞制造了金融危機,還加深了全球貧困和不平等。由於通脹高企,美聯儲今年6月15日宣布加息75個基點。這一操作使資本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入美國,而這可能導致一些國家發生債務違約并讓全球金融市場承壓。斯裡蘭卡已經成為在美聯儲“加息風暴”中倒下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
發動貿易戰,無差別“掃射”盟友及競爭對手
當美國難以通過技術和產業鏈優勢“收割”他國財富時,貿易戰通常成為華盛頓的選擇,而美國“槍口”所指的既有盟友,也有競爭對手。近期,為將中國排除在全球芯片供應鏈之外,美國計劃組建 “芯片四方聯盟”。韓國《韓民族日報》7月21日發文,對這一聯盟進行解釋,該聯盟是以美國半導體原創技術、日本半導體材料零部件、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半導體制造能力構建“半導體供應鏈合作機制”。雖然這一機制是為遏制中國發展,是對中國貿易戰的“一招”,卻讓人們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盛頓向東京發起的“半導體戰爭”。
當時,日本迎來半導體行業的“黃金年代”,技術和產能飛速提升,一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供應方。然而這一時期的美國卻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上升。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半導體行業成為美國的“眼中釘”。
裡根政府反複指責日本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向美市場傾銷商品。1982年,美國以產業間諜罪為由逮捕日立及三菱員工,指控他們涉嫌竊取IBM的技術,而事實則是美方通過釣魚執法打壓日本企業。3年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根據所謂“301條款”起訴日本,而這是美國對所謂“不公平貿易”的慣例報複。1987年,美國更是一手操弄了“東芝事件”,并對東芝進行一系列打壓。<nextpage>
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被迫簽署《日美半導體保證協定》和“廣場協議”等不利於東京的條約,日本半導體行業自此開始走下坡路。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近期直言,在某種意義上,因為美國的施壓,日本後來走錯了路,導致經濟衰退。
除了半導體之外,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美日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美國對日本產品的打壓從紡織品、鋼鐵擴大至汽車、彩電等領域,總共24次對日本揮舞起“301調查”的大棒。
日本也不是唯一一個遭美國“黑手”的國家。從亞洲到歐洲,被美國單方面制裁的國家比比皆是。截至2019年,依據美國國內法律被美國罰款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已經有29家,其中23家是外國企業,歐洲知名企業有15家,其中5家是法國跨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