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西方援烏地面裝備為何水土不服?
http://www.CRNTT.com   2023-08-17 11:48:04


 
  此外,由於西方援助的各種武器不成體系,迫切需要補充重裝備的烏軍也顧不得東挑西揀,只能“有什麼用什麼”,這就導致烏軍獲得的這些裝備彼此之間連協同指揮都難以做到,根本談不上戰場配合。然而北約強調體系化作戰,需要各部隊之間緊密聯繫,借助不同裝備的相互配合實現快速突破,這就與烏軍的現實情況南轅北轍。

  例如“斯特瑞克”裝甲車原本是為21世紀初美國陸軍提出的“斯特瑞克”旅級戰鬥隊而量身打造的,它強調全球快速部署,號稱可以在美軍強大的空中支援、地面火力和信息化的支持下實現“零接觸作戰”,以取代傳統的M1A2主戰坦克和M2A3步兵戰車等重型裝甲部隊。但事實證明,即便是得到美軍全體系支持保障的“斯特瑞克”裝甲車也被認為無法應對大規模正面衝突,美軍正逐步將其淘汰。俄羅斯衛星網稱,在俄烏衝突中,“斯特瑞克”裝甲車的缺陷暴露無遺——它採用的輪式底盤並不適合越野,運行裝置設計不良,再加上車輛的重量過大,使得它幾乎不可能在戰鬥條件下運行。它的裝甲設計指標只是抵禦輕武器的射擊,加裝額外鋼板也無法抵禦反坦克火箭筒的攻擊,而額外的裝甲重量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運行裝置的問題。此外,有缺陷的設計使車輛在遇到地雷或駕駛錯誤時,發生側翻的風險成倍增加。車組人員的安全帶結構設計得很差,在嚴重超載的情況下被證明是無用的,可能導致人員死亡。

  部隊訓練也矛盾多多

  除了裝備自身問題外,它們在戰場上的戰法配合也存在爭議。《紐約時報》稱,烏軍9個旅約3.6萬名士兵接受了西式軍事訓練,美國拜登政府希望他們在戰場上證明美式戰術優於俄式戰術。報導稱,俄軍通常採用嚴格的集中指揮結構,而美軍教導烏軍下放決策權,允許士官在戰場上快速作出決策,還訓練烏軍進行聯合兵種作戰,即步兵、裝甲兵和炮兵協同作戰。

  但面對俄軍的猛烈炮火,複雜的美式作戰技巧並不能帶給烏軍多少安慰。報導稱,烏軍大反攻開始僅僅兩周,烏軍就損失了20%的武器,包括大批西方坦克和裝甲車。美方認為這是因為烏軍僅接受了4至6周的聯合作戰訓練,真正踏上戰場後顯得無所適從,失誤不斷。瞭解前線戰況的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透露,一些烏軍偏離已經清理過的路線,誤入雷區;一支部隊推遲了夜間突襲行動,負責提供火力掩護的炮兵部隊卻依然在原定時間發動炮擊,導致行動計劃暴露在俄軍面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