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司令曾為“黑森”號的行動進行辯護,稱該誤射事件是“基於作戰規則的教科書式應對”。如何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是德國、美國及其他盟國共同關注的重點。
一方面,德國海軍已著手升級其雷達系統和數據庫。目前,“黑森”號及其同級護衛艦所使用的雷達系統,仍基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技術標準。這些系統能夠準確發現目標,但在跟蹤、識別及導引方面的性能落後,且使用的X波段雷達與美國海軍現有的宙斯盾系統所用的S波段雷達體系融合不佳。為此,德國海軍將從今年起為包括“黑森”號在內的3艘薩克森級護衛艦逐步更新雷達系統。此外,德國海軍還計劃為雷達系統加載數據庫,以實現在目標未發出應答信號的情況下,系統也能通過比對目標的電磁特徵來判定敵我。
另一方面,德國、美國及其他盟國將加強區域內的協調合作。此次紅海區域護航行動,由多個國家或組織各自牽頭開展行動,多國海軍在同一區域執行任務,協調工作複雜煩瑣。德國國防部表示,將加速改善在也門周邊地區執行各種任務的盟國間的協調能力。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指出,中央司令部正在研究防止未來發生誤傷友軍的措施。法國也表示,將加強與美國及其他盟友的情報共享,以避免任務衝突。
“黑森”號在完成58天的護航任務後已於4月返回,但對於其誤射導彈尤其是未能攔截目標的討論並未結束,德國媒體對此高度關注。德國國防部指出,由於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模式,“黑森”號在實施攔截時,其艦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中段制導和末段照射階段發生技術故障,導致攔截失敗,該問題已通過後續維護得到解決。然而,這一解釋未獲廣泛認同。有防務專家指出,相較於反艦導彈和彈道導彈,MQ-9無人機體積大、速度慢、飛行軌跡規律,連發兩枚“標準”-2型防空導彈都未能攔截目標,難免讓人懷疑該導彈存在“後台漏洞”。德國國防部聲稱這是一次短暫的技術故障,但在面對真正的導彈威脅時德國海軍能否妥善應對,仍是一個未知數。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