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菲律賓則正考慮是否要重啟由美國威斯汀豪斯集團於1980年代在巴丹半島(Bataan)建立的核電站。當時,基於安全與政治的雙重考慮,該核電站在建成之後一直沒有投入使用。它的地點靠近接近皮納圖博火山(Mount Pinatubo,當時還處於休眠狀態)的地震帶。另外,該核電站在當時也處於反腐敗調查的中心。
東南亞國家對於核能的態度轉變標誌著該地區的一場“180度大轉彎”。
2011年3月,在日本宮城縣東方外海發生的規模震級9.0地震、與緊接引起的海嘯,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造成的一系列設備損毀、爐心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譯注:原文僅為tsunami and destruction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譯者在此處有所補充)在此之後,像世界上其它地區一樣,東南亞也對核電站進行了反思。核能帶來的安全風險為全世界所矚目,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發達國家觀念的轉變。德國先行一步,率先開始關閉現存的核能發電設施。
但是,僅僅在兩年半之後,對於使用核能的遊說又有效地讓東南亞國家的政府們紛紛重新評估現狀,並推進他們的原計劃。
這種遊說之所以能有市場,是因為雙方的意願可謂一拍兩合。對於核電站建築商來說,他們可以吸引新客戶來,正取代在消失的發達國家客戶;而對於東南亞國家政府來說,他們正渴望減少對於進口能源的依賴,而且,這些國家內部的科學遊說集團也渴望能夠配置最尖端的技術。
但是,在向核能轉型的時候,對於能源安全的探索是處於核心地位的。儘管出於對核事故的畏懼,對核電站的消費需求有所下降,但大體來看,這些下降並非是有組織地造成的。另外,對於核能的批判也常常局限於國內的社會團體在政策制定邊緣發出一些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