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與國防政策研究所所長倪樂雄(中評社 孫儀威攝) |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翁飛通過剖析甲午戰前二十年間,面對來自西方和日本的海上侵略威脅,李鴻章在兩次海防大籌議中,運用集團力量進行謀劃和運作,積極建設近代海防、海軍的種種努力,以為今天的觀照和借鑒。
翁飛表示,時值中法馬江海戰130周年、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重新回顧李鴻章為近代海防和海軍建設所做的種種努力,應該可以認定,他對當時國際形勢和列強來自海上的侵略威脅,深有警覺,是以與時間賽跑的方式在從事近代海防、海軍建設,並且盡最大努力、在極大程度上動員本集團成員呼應和介入,致使近代海防、海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北洋海軍成軍時的實力在亞洲首屈一指,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遺憾的是,自北洋海軍成軍後,海軍建設即停滯不前。清廷的腐敗和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派系傾軋,以及最高層對於世界大勢的黯昧無知,使得中國在近代化道路的賽跑中,輸給了日本。前車之鑒,往事可追。我們應勿忘國恥,在強國強軍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台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就未來兩岸在南海地區合作可行方案提出了六點建議:一,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民後官地推動合作項目。兩岸關係應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堅持擱置爭議,俾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順利。二、將金廈海域實施的海上聯合搜救模式運用在南海地區,藉以強化非傳統安 全合作。在海洋非傳統安全方面,海盜、災害防制與人道救援。三、兩岸進行文化考古合作,兩岸可以共組研究團隊,進行考古研究,甚至可仿效日本將成果向聯合國申報文化遺產。四、共同策進海洋環境保護與科學研究,兩岸可在不涉及“水文測量”等敏感軍事性質方面的合作,以進行海洋科學、氣候與地質與生物(如海龜、魚群)等方面的研究,為國際相關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五、兩岸簽訂台海南海軍事安全互信措施與行為準則,兩岸應基於“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訂南海行為準則,以“避免衝突”為前提的軍事安全互信措施。六、兩岸分別反對其他國家的合法性訴求。七、運用中共“兩岸和平論壇”經由二軌平台,可化解一軌僵局,以建構南海地區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與溝通的平台。八、兩岸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致力推動南海地區的合作項目之各項研究,兩岸其實可以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將過去既存的ECFA模式予以擴大到共同主張的領海範圍,提升雙方在上述地區的文化研究合作。兩岸還可依循國際與區域慣例,進行經濟、科學、海事與衝突預防的開放性雙邊合作。
吳建德呼籲,北京應有耐心與信心,藉著以避免衝突為主軸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在台灣太平島遭到其他國家攻擊時能給予防衛協助並且對將該島收復並返還台灣,同時也將台灣納入南海經濟合作項目中,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與鞏固互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