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的角度說,俄羅斯在劫難逃。在歐洲開始轉向新技術取得能源自足的基礎上,長期依靠能源出口不是俄羅斯經濟的長久之計。所以,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更像是防衛,而不是進攻。而且,就算俄羅斯想要打新一輪的冷戰,也沒有相應的軍力和經濟實力。
反之亦然:西方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戰略圍堵俄羅斯的意願。美國仍在經濟恢復中,軍費的削減也意味著它無法負擔與俄羅斯再打一場冷戰。況且,美國已經有戰略思想家指出,美國的潛在敵人是中國,而非俄羅斯。對美國來說,並不值得為了克里米亞或者烏克蘭就和俄羅斯打一場仗。美國至多加強在東歐的軍事姿態,以安撫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
歐盟也很難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挑戰俄羅斯。德國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因此不能真的對俄羅斯“來硬的”。比起克里米亞,法國和英國都更看重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
只要俄羅斯不進入烏克蘭東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會在一兩年內緩和。烏克蘭成為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緩衝是最可能的情況。雖然普京已經表示不會吞併烏克蘭東部,但也不意味著這永遠不是一個選項,只表示普京近期沒有這種意願。
第二,就算在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和美國都尋求中國的支持,中國實際上也無可支持,而且在烏克蘭問題上非常尷尬:由於在台灣、西藏和新疆問題上有相應的擔憂,中國無法公開支持俄羅斯;但同時中國也不能公開支持西方。
也就是說,即使美俄都尋求中國支持,中國也無可支持。相反,美俄可能因為中國無法給與相應的支持而遷怒中國。不希望看到這樣結果的中國在聯合國投了棄權票,避免夾在美國和俄國中間。
總結看來,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中國並沒有得到什麼,所謂“第二次戰略機遇期”更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