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叫出“港獨”者 教育和傳媒負主要責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06 00:29:34


 
  邱逸認為,“傳媒操弄”固然是回歸後愈演愈烈的事,如某些大報會公然用多天的頭版進行政治動員,這在世界“絕無僅有”。但“傳媒操弄”是“冰山”一角,底下的深層才是需要研究的,某些大報紙質銷量雖然一路下降,可網上點擊卻一路攀升,幾乎6個港人中就有一人參與到這種“荒謬”之中。“為什麼他們甘於受操弄?” 

  他親身觀察到教育香港教育界一些例子,如某知名中學辯論賽上,學生竟然會說“1982年中共無恥走數中英《南京條約》”,於史實完全不符,立場更荒腔走板,現場除他之外卻“無一人反駁”;再如中學的牆報上,推薦的關於中國大陸的書籍,“無一本是正面的,全是批判”。

  他覺得“冰山”在這兩方面,第一是移民的,他梳理1841年以後港人的心態轉變,從漢人、中國人、儒家意識,逐漸多出“香港意識、香港優越論”,對殖民者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其中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香港與內地人員不再自由往來,對港人中國意識的淡化有致命影響。

  另一方面是港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統治方法的轉變,包括封閉邊境、統一使用廣府話和英語作為教育語言,打壓了如客家等鄉土語言,更重要是在教育上,他們以“教育條例”“資助則例”影響學校的自由,本來教育包德育、智育、美育,但港英要把港人訓練成不太深思的“器”,“器”就是“工具”,五十年代,港英的教育重視智育、割裂學科、重視實用,中學把公民科改為經濟與公眾事務,小學則把德育和有關人文學科,如歷史、地理合併到社會一科中。中國歷史的命運最慘,1952年,《中文科檢討委員會報告書》肯定中國文化(包括中國語文、歷史),但不能鼓吹民族自負(意指民族自豪感)和仇外(意指反殖、反帝國主義)。往後就把歷史“非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和“去處境化”(decontexuatlization),把初小和中小歷史科取消,中學只保留初中歷史為必讀科。

  邱逸還提到曾經中央政府對香港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表示作為香港人,聽了這一政策,“心理會不太舒服”,然而回歸以後,中央政府成了主人,希望香港好,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反而是美國,因此有不少人明白了“佔領運動”的實質。另一方面,這也說明,香港長期以來,都是“工具性”作用的宿命。

  他最後分享了一組調查數據。在對約100名40歲上下人士的調查中,60%表示對內地“無感”,“有感”的40%之中,15%對內地持反感態度,10%認為尚可,持較為積極態度的僅有15%。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