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以“三好四給”推動兩岸工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3 00:31:46


 
  經濟發展應該是有助於政治上的和解,但是其前提是沒有刻意干擾的因素在內,但是兩岸認同分歧的教育與經濟承載著政治目的的兩種作為,都使得兩岸的交往基礎有些脆弱,禁不起變數的折騰。

  當“認同分歧”與“經濟利益”兩個工具產生碰撞,是一個悲劇。台灣有些人認為,時間對分離主義有利,隨著時間愈久,台灣對大陸的認同分歧愈大,大陸要統一台灣將愈來愈困難,成本也越來越高。大陸也有些人認為,時間對兩岸統一有利,隨著時間愈來愈久,台灣經濟對大陸依賴愈來愈高,反對統一的力量與意志將會愈來愈弱。這兩種想法,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都不是好事。

  台灣已經近二十年由政治的內耗而使得經濟停滯,如果台灣繼續因為內耗而使得經濟一直下滑,在兩岸中處於劣勢,“經濟上需要大陸,認同上製造與大陸分歧”,將使得台灣處理精神分裂狀態,從而影響到基本的發展。而大陸一直迷信經濟的功能,而沒有能夠在政治、文化、社會上推出一些對兩岸認同有助的政策,開展兩岸精神面的互動,將只會增加台灣對大陸的恐懼,而讓兩岸認同更形分歧。如此地惡性循環是兩岸關係的悲劇。

  第三、兩岸關係應進入“系統化”思考及操作。張亞中說,中國人不同於西方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醫來看,中國人重視的是“系統工程”,每一個部份都是息息相關,無法切割的,而西方傳統是以將問題切割,個別處理,循序漸進的解決邏輯,

  兩岸關係涉及經貿、社會、文化與政治,說實在的,這六年來,兩岸政府雖然均對外宣稱“先經後政”或“先易後難”,但是,這六年多來,兩岸其實只有物質性的交流,涉及認知、感覺等精神的互動極少,又由於台灣內部這六年多來卻從來沒有停止認同分歧的教育,致使兩岸已經走入“只經不政”、“只易不難”的深水區邊緣,而無法進入。

  舉例再說,當兩岸已經進入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習近平主席也表達出“兩岸一家親”的戰略指導原則,但是從這次台灣方面的出席者發言可以看出,台灣方面仍然感覺到,大陸方面似乎只在意兩岸經貿交流,而沒有多重視台灣參與區域經貿一體化的需要。當大陸每年邀請眾多的台灣青年去大陸訪問,推動兩岸青年交流,讓台灣青年認識兩岸是同一炎黃子孫時,台灣的優秀青年有一天想去聯合國工作或實習時,他們卻被拒絕於門外,而大陸的“外交部”卻以,他們不是自己人,因而不符合國際組織規定而不願伸出援手。這些被拒絕的青年人,可能會在一夜之間扭轉了他以前好不容易建立的民族意識,而不再相信“兩岸一家親”的說法。兩岸外交政府鬥爭,何苦讓年輕朋友遭受魚池之殃?這就是台灣無法國際參與和兩岸經貿緊密出現巨大差距所產生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