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常振明:國有企業需技術革新 提高經濟效益
http://www.CRNTT.com   2016-03-06 16:37:59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表示,企業需要技術革新,增加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林艷)國有企業改革及供給側改革是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國有企業在產能過剩,國有企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低生產成本的任務十分艱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在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四次會議首場記者會上表示,企業需要技術革新,增加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問答實錄如下: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提問給常振明委員,我們注意到國有企業在產能過剩的行業裡比較集中,在您看來國有企業怎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常振明:謝謝你的問題。供給側存在著結構性問題,在企業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比較突出,比如在鋼鐵、建材、能源等行業供需不對稱、產能過剩。比如去年我國生產的粗鋼產量8.04億噸,相當於全球鋼產量的一半,所以鋼鐵價格持續下跌,許多企業出現虧損。這些企業有一個特點就是投資大、企業負債高。所以國有企業相對比較集中。也就是說國有企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低生產成本的任務十分艱巨。怎麼降成本?怎麼降產能?我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在微觀上我認為轉變企業的商業模式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過去注重大規模生產,提高產能、提高產量。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少單位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但是現在要去產能了。需要技術革新,增加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需要小批量靈活的生產方式來滿足不同客戶和市場的需要。

  當然現在互聯網技術還有大數據技術也為企業轉變商業模式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和手段。我認為轉變商業模式直接涉及到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的轉變,這一點尤為重要。剛才錫文主任也講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也是從供給側入手。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使農業生產大幅提升。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好相反,是如何去產能。我體會必須用改革的方法來推進結構性調整。謝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